守护屯堡文化:毛佩琦谈研究、保护与传承之道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11日

15650BCAB96778C2C503E4BDEFD4969A.jpg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历史遗产是文明的鲜活见证。2025屯堡文化大会在贵州安顺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明史学会首席顾问毛佩琦接受记者专访,围绕屯堡文化这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活化石”,从研究方法创新、保护底线坚守、传承路径探索等方面分享见解。

17627850889779 (1).jpg

天龙屯堡古镇

“屯堡文化不是孤立的历史遗存,而是承载着民族迁徙、边疆治理、文化融合的生动教材。”谈及屯堡文化研究的进展,毛佩琦开门见山地指出,经过学界多年探索,屯堡文化的特殊历史价值已形成共识,当前研究正从宏观梳理转向微观深耕,核心是挖掘其“接地气”的文化细节。从屯堡人标志性的凤头鞋、水蓝色服装,到独特的头饰样式,这些具象的文化符号背后,蕴含着屯堡群体的生活智慧与精神内核,正是研究需重点突破的方向。

研究要深入,方法是关键。毛佩琦强调,屯堡文化的“活态”属性,决定了传统“文献+考古”的二重证据法已难以全面捕捉其内涵。“田野考察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只有走进屯堡村落,与当地群众交流,观察真实的生活场景,才能更准确把握文化传承的脉络。”基于此,他提出构建“文献、考古、田野考察”相结合的“三重证据法”,这一方法论创新,为厘清屯堡服饰源流、方言演变、民俗传承等关键问题提供了科学路径,也为同类活态文化遗产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

17627850886370.jpg

地戏表演(潘宗义 摄)

即便如此,毛佩琦也坦言当前研究仍有“留白”,“屯堡服饰与江浙地区的历史关联有待实证,凤头鞋在江南地区的考古发现需进一步考证,方言的形成与演变更需语言学家深度介入。”这些待解的课题,既是屯堡文化研究的挑战,更彰显其学术价值与探索魅力,也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随着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意识的提升,屯堡文化的活化开发成为关注焦点。毛佩琪以部分地区开发文化旅游举例说明,有的地方为追求旅游效益,凭主观想象改造历史街区、编造“伪民俗”,看似热闹,实则割裂了文化的历史脉络,混淆了公众对文化本真的认知,更可能对文化遗产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因此对于屯堡文化的开发与利用,毛佩琦认为,要尽量保证其真实性与完整性,一旦“失真”,传承便失去了根基。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毛佩琦提出“提高素养”的对策。

“文化工作者要坚守学术底线,考古学者要秉持科学精神,旅游开发人员要增强文化敬畏,唯有各方提升专业素养与责任意识,才能避免因认知偏差或短期利益驱动,对屯堡文化造成破坏。”他进一步强调,必须严格遵循相关法律,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最大限度保留其历史原貌,为子孙后代留下真实可感的文化记忆。

17627850886658.jpg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吉昌村的老人们在“抬汪公”庆新春活动中表演屯堡唱书(乔啟明 摄)

毛佩琦在采访中赞扬了贵州在屯堡文化保护与利用中取得的成绩:“当地将学术研究与公众传播结合、历史传承与现实发展融合,有效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文化保护与地方建设的热情,这一实践值得肯定。”同时,他也呼吁:“屯堡文化传承是长期工程,需要持续努力、久久为功。”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屯堡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保护与传承,不仅关乎一份历史遗产的存续,更关乎文化自信的提升、民族精神的弘扬。正如毛佩琦所言,唯有以科学方法深化研究、以敬畏之心守护本真、以长远眼光谋划传承,才能让屯堡文化这一“活化石”焕发时代活力,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阳萌


上一篇:范烨:用“体量、声量、流量”推动屯堡文化IP破圈|2025屯堡文化大会分论坛

下一篇:屯堡文化怎么来的?名家们这样说|2025屯堡文化大会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