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文化怎么来的?名家们这样说|2025屯堡文化大会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11日

dD0xNzYyNzUyMjQyX3I9N2NiODI5ZGRfdz0xMDgwX3E9MTAwX2U9anBn.jpg

六百年前的明朝风骨,为何能在黔中大地生生不息?在11月10日上午举办的2025屯堡文化大会主论坛上,钱理群、毛佩琦、葛剑雄、陈支平等国内顶尖学者齐聚一堂,论道屯堡文化。

屯堡文化怎么来的?专家们这样说——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鲁迅学会理事钱理群:

微信图片_20251110164140_524_831.jpg

屯堡人是来自江南(南京、安徽一带)的汉族移民,他们来到贵州,带来了江南文化,又经过极其复杂、曲折的过程,和本土的贵州人(包括本地的汉族、少数民族)及贵州地方文化相互矛盾、冲突、沟通,最终构成了独特的屯堡文化,在贵州扎下根来。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首席顾问、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工程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毛佩琦:

图片2.png

600多年前,来自南京、凤阳府、江西、浙江的军士及其家属,扶老携幼,远离故土,到达贵州,在贵州地区安下家来,成为屯堡人。屯堡人至今仍然保持着故乡的生活和文化传统,包括他们的语言、服饰、建筑、戏剧。在今天屯堡的村寨里、田野上,在节日的集会中,随时可以见到这一活的历史风景。

复旦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馆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葛剑雄:

微信图片_20251110162916_514_831.jpg

明代卫所制度能在贵州发展出今天非常有特色的屯堡文化,这要考虑到当年贵州的特殊性。今天讲的屯堡文化,它的源头是明代的卫所制度。其源头是明朝,但必须分清一个概念,即屯堡文化的形成不在明朝,而是从清朝卫所制度被废除以后,逐渐演变至今,所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形态。

厦门大学教授、中国明史学会原会长、厦门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部主任委员陈支平:

图片4.png

贵州作为西南边疆地带,从明朝开始,正式成为中央政权直属下的十三布政使司之一,建立了捍卫边疆的卫所军屯制度。大量内地军民的入迁定居贵州后,与西南各地各民族和谐相处、相互交融,重塑了西南社会经济生态与社会文明程度,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极具特色的屯堡文化。

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原党委书记肖远平,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图片5.png

当屯堡先民来到西南群山之中,催生了一种强烈的身份焦虑。正是这种焦虑,激发了屯堡文化最核心的创造力——一场长达六百年的主动的“文化建构”。我们今天所见的种种“大明遗风”,与其说是历史的被动“保留”,不如说是这个“危机共同体”为了对抗遗忘、区隔他者而进行的集体文化展演。

安顺学院旅游学院教授、院长,贵州省屯堡研究会会长吴羽:

图片6.png

屯堡文化并非静态遗存,而是不断建构发展的动态体系。依托明代国家卫所制度体系,大规模移民群体在贵州独特的自然与环境背景中,构建起完善的活态生存系统。他们通过“通婚圈、赶场圈、信仰圈、文化圈”构成的稳定社会关系网络,形成了自我延续的内在传承机制,实现了文化的系统性代际传递。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若佩 张丽 刘杨


上一篇:守护屯堡文化:毛佩琦谈研究、保护与传承之道

下一篇: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首次超汽车新车总销量的50%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