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瞰黔景·世代通达|天堑变通途的史诗
来源:贵州日报报刊社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27日

微信图片_20250927082547.jpg

从“地无三尺平”,到被誉为“世界桥梁博物馆”,贵州的桥梁建设成就令人瞩目。桥梁不仅是连接两岸的通道,更是跨越时空的见证者。不同年代、不同等级的桥梁在同一河段、同一区域出现,成为独特景观。见证了贵州从“闭塞”到“通达”的交通变革,折射出时代发展对桥梁功能、技术、理念的重塑。

鸭池河上的七座桥梁如同七枚时代的印章,印在贵州交通史的卷轴上。清朝富商未完成的财主桥,留下遗憾;红军长征时搭建的浮桥,搭起革命胜利的希望;新中国成立后的援建桥,结束了鸭池河依靠渡船运送车辆的历史;而新时代的钢桁梁斜拉桥和中承式空腹钢混结合提篮拱桥横跨河面,则彰显着中国建造的硬核实力。

17585519955776_a.jpg

北盘江风光。陈海东 摄

乌江镇五桥并立,它们以“立体交通教科书”的姿态,展现黔北交通发展的时代进程。1965年川黔铁路乌江大桥通车,火车轰鸣声首次响彻乌江峡谷;1997年贵遵高等级公路乌江斜拉桥通车,桥梁建设迈入技术突破新阶段;2008年兰海高速公路乌江特大桥竣工,被称为标志性工程。2018年,渝黔快速铁路乌江大桥投用,让遵义融入重庆、贵阳“一小时经济圈”。

花江峡谷的四座桥梁见证了历史与现代的交会:建于清光绪年间的铁索桥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通车的关兴高等级公路北盘江大桥,被誉为世界级大桥;9月28日即将通车的花江峡谷大桥,以全长2890米,主桥跨径1420米,桥面到水面高度625米,被称为“横竖”都是世界第一。这些横跨在同一区域峡谷的桥梁,用不同的建筑语言讲述着同一个主题:贵州交通的每一次跨越,都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生动注脚。

17585519977956_a.jpg

关兴公路北盘江大桥。来源:中央电视台国防军事频道

重安江三朝桥相距很近,浓缩了贵州桥梁技术的进化历史。清同治年间的铁索桥,19根铁链承载着商旅的往来足迹;抗战时期茅以升设计的石墩钢桁公路桥,石墩与钢梁的组合折射出桥梁专家的智慧,为运送抗战物资作出重要贡献;1995年通车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曲拱桥,表现了现代桥梁技术新发展。

这些矗立在峡谷与河流上的桥梁,用不同的形态讲述着同样的故事——关于技术的突破、发展的突围、精神的传承和一个地区与时代的共同成长。


上一篇:桥瞰黔景·桥景共生|专家点赞:为世界桥梁建造提供贵州智慧

下一篇:桥瞰黔景·桥景共生|盘点贵州世界桥梁之最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