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出山之路|黔西南作家尤洪勇:“没有人会再从县城走到寨子了”
来源:贵州日报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27日

改 拷贝.jpg

口述历史.png

WechatIMG19331.png

“路畅人和”,跨越数十载的人生长度,让尤洪勇更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尤洪勇,出生于1951年,出生地是一个处于高山之上的乡村—黔西南兴仁市巴铃镇尤家寨。


寨子的地理位置很高,能看到很远的地方。


望得远,却走不远。


出村的路并不多,全靠人一步一步地从石头缝里走出来。


他是村里为数不多走出来的读书人。“上学的路上,走着走着,就只剩我一个人了。”


“太苦了!”他说,全靠脚力,一步一步走到学校。


“那时候县城里最时兴的交通工具就是为数不多的单车,大家外出基本靠走。读高中时,每次回家,我都要从兴仁走回寨子。”山路曲折难行,却挡不住少年踌躇满志的心愿。


直到70年代初,踏上兴义地区师范学校的求学路程时,他才第一次坐上了班车这种交通工具,感慨与兴奋萦绕心间。


此后,他多次往返于兴义—兴仁—尤家寨的回乡路。


沙石路、水泥路、柏油路、高速路......他的脚下见证了家乡道路的每一次变化。


马路上奔跑的,从双脚、马车、自行车、摩托车再到小轿车,他搭载的交通工具也不断更迭。


90f3f0964fa35b9b3d6187d53bda91a.jpg

尤洪勇于家中写作。(图/杨瑶)


几十年间受困于交通的往事,犹如走马灯般从他脑海中不断浮现。


“交通的闭塞不仅仅是发展困境,也是思想的束缚。”他说。


那时候,“开门就是山,抬头就是坡,迈步就是坷”的闭塞山间,靠天吃饭绝非易事,解决温饱才是头等大事。


被大山困住的父亲,不得不对他说“家里都让你读穷了,还读?!”他比父亲走得更远一些,但是连绵的大山,依旧会限制他的想象。


坚硬的石头大山怎么能劈山开路?年轻时,他无法想象也不敢相信,石头缝里居然能铁路穿梭、山谷架桥。


“第一次听说我们这里要修铁路,难以置信,全是石头山怎么修?”


然而,后来他一次次见证了,这个被大山包围的山区在交通史上的巨变。


1997年,南昆铁路开通。一声汽笛的轰鸣划破山谷,拉开了黔西南对外发展的新序幕。


2004年,兴义机场建成通航,架起了黔西南飞往外界的空中桥梁。


2007 年,镇胜高速公路晴隆、普安段初步建成通车,结束了黔西南州境内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


今年9月28日,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建成通车,成为黔西南乃至贵州省桥旅融合示范性项目工程。


早在花江峡谷大桥建成通车前,他就特意去看了这一世界级的交通工程,面对横亘于高山峡谷的桥梁,他写下“牵起万水千山,直奔遥远天边”的诗句。


高山桥梁之间云海翻涌,那些年少时期凭借双腿走过层层山路的往事,浮现心间。


那些曾经因路而困、望川兴叹的故事,终于成了遥远的过往。


高山上的尤家寨,人们早已走出了巴铃镇、走出了黔西南,也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地域。


“北上广深,各个不同的城市,大家都可以走得越来越远。”言语之中,无限感慨,他缓缓地说,“没有人会再从县城走到寨子了。”


一条条的道路,让家乡的人都通向了更好的地方。


“我常心怀感恩,也感到幸运,见证了太多富起来、强起来的故事。”他说。


ef17e9ab650b76d47255717cd1fa038.jpg

兴义高铁南站。(图/杨瑶)


今年11月底,黔西南又将迎来交通史的另一次巨变——盘兴高铁建成通车。


尤洪勇已经在默默盘算着,在兴义坐上一次高铁到贵阳,不为远行,只想多看看山河巨变的今天。


这一次,他脚下的路,不再是崎岖的山石小径,而是时代铺就的钢铁通途。


WechatIMG19332.png


上一篇:绿色经济,撑起铜仁半壁江山!

下一篇:【点赞贵阳造】“贵阳造”客车,驶向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