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八点半,随着早高峰的车流,我们从毕节城区出发前往七星关区归化街道归化社区,探访“龙场九驿”中的第八驿——归化驿。车窗外,道路两旁高楼林立,贵毕公路车水马龙。半小时车程后,便到了归化社区居委会,社区党支部书记郭举锡知道我们此行的目的后,十分热情。
“归化历来是交通要道,热闹得很,古时的归化驿就在这附近。”郭举锡在社区工作了23年,常听家中长辈讲起归化驿的故事,“古驿道的走向,竟与今天的贵毕公路大致吻合,可见古人的智慧与胆识。”

村民房前屋后留存的部分石阶
据《大定县志》记载:“大定西六十五里归化塘,即龙场九驿之第八驿归化驿。”从阁鸦驿出发,经落脚河、双山、老塘、沙子哨,便至归化。这条驿道是明清时期连接黔中与滇东北的重要通道,更是中央政权治理西南的具体体现。驿道沿线设驿站、塘铺。据嘉靖年间《贵州通志》记载,当时的归化驿与毕节驿最为“人强马壮”,两驿皆有马、驴24匹,铺陈24副,数量最多。
为探寻归化驿的更多故事,在郭举锡的带领下,我们前往双山镇沙子村(俗称“沙子哨”)拜访87岁的袁天福老人。袁天福曾执教于归化小学,后调至双山政府工作,退休后仍醉心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听老辈人相传,归化驿在现在的街背后,小地名叫‘营地’,如今已建成民居,看不见痕迹了。”袁天福的记忆中,家门口沙子哨的古驿道曾一度是村里主要的通行道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已经被水泥路替代了。
“旧时驿道通宵马灯不熄,人背马驮,络绎不绝。”袁天福听老人们说,以前古驿道上商旅往来繁杂,为做到相互照应,驿道上每隔十里就会设置一个烟包台,只要有情况发生,点燃烟包,浓烟升起后,附近站点的人就会看见,赶来支援,当时沙子哨就设有一个。
告别了袁天福老人,我们沿着古驿道方向继续探访。从归化社区出发,至梨树镇田家坟。沿途不少人家门前房后依稀可见由整块或数块石头铺成的零星石阶,颇具历史感。

已被水泥路替代的沙子哨古驿道
行至归化河,一座三孔石拱桥静卧水上,当地人称之为归化桥,建于1732年。该桥的造型、工艺与修文花桥河上的蜈蚣桥如出一辙。历经近300年的风雨,桥面经过多次修葺已被加高,依旧矗立在归化河上,不仅见证了归化河两岸变迁,也见证了交通方式的革新。
午间回到归化社区,窗外依旧车流不息。“归化素有‘旱码头’之称。”郭举锡语气中透着自豪。从归化的历史进程来看,因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自归化驿设立以来,该地作为周边重要交通枢纽的作用越发凸显。

归化桥
尤其在贵毕公路建成通车后,归化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001年,贵毕公路正式通车,归化更添喧嚣。而在此之前,毕节人曾凭一股“志气”,于1993年修通毕节至归化段的道路,当时被誉为毕节的“志气路”。这条路不仅改善了交通条件,更凝聚了毕节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归化餐饮、商品贸易等行业的蓬勃发展,成为当时集商品中转及司机吃饭、休息和汽车保养为一体的“服务站”。
“那时的归化,是毕节对外的门户。”郭举锡说,烤烟、辣椒、小麦等农产品在此集散,市场上彻夜灯火通明,街道两旁停满了大大小小的货车,逢年过节开展舞龙活动,需提前清道让路。“2008年是巅峰期,归化光大车就有百余辆,运输业十分兴旺。”郭举锡对于当时的情况记忆犹新。
现在每间隔4天赶一场的归化集市,还是一样的热闹。每到赶集天,人声鼎沸。归化社区在集市内修建了免费摊位提供给当地居民售卖各类农产品。“我们本地种植的蔬菜新鲜,交通又便利,毕节城区好多市民坐公交来买菜。”郭举锡介绍。
从“旱码头”到“贵毕路托起的小康村”,归化始终与路同行。路通,则人通、财通、思想通。“当年从这儿出发去北上广打工的人,就像今天赶高铁一样热闹。”郭举锡说,交通的便利让更多毕节人走向更远的地方。
如今,归化周边已经构建了高速公路、高铁、飞机等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出行的路有了更多的选择。毕节市第三人民医院新院区、毕节市公共卫生中心等项目落址于此,当地医疗服务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夜幕降临,我们踏上归程。归化至毕节城区的公路上依旧流光溢彩,公交车上搭载着在金海湖上班、上学或到归化购买农家小菜的市民,以往的关山难越已成为历史。回望来时路,古驿道虽已隐入尘烟,但四通八达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何尝不是它的延续。归化,依然在这条贯通古今的通道上,续写着交流与发展的新篇章。
上一篇:既要!又要!还要!这份 “最难工程答卷”,盘兴高铁明日交卷
下一篇:黔东南服饰,为何惊艳了乌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