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输血”到“造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重塑贵州儿科版图
来源:天眼新闻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1日

10月5日下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贵州医院儿童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王丽萍,在病假中接到紧急电话:一名一岁两个月幼儿疑似气道异物,需立即转院。她毫不犹豫赶往医院。与此同时,金沙县人民医院儿科一病区主任黄晨峰在“绿色通道转诊群”中发出患儿乐乐(化名)的病案信息,医院迅速响应,开通绿色通道,启动转诊程序。


乐乐被送至贵阳时,王丽萍团队已准备就绪。胸部CT显示右主支气管管腔狭窄,管腔内见等密度影。她判断为右主支气管异物可能。追问家长病史,得知10多天前家长曾给孩子喂食花生和葵花籽,之后就开始咳嗽,喘息。确诊气道异物,立即安排手术。


图为王丽萍(左)团队正在手术。.jpg

王丽萍团队正在手术。


因幼儿气道纤细,异物嵌顿气道时间长,存在肉芽包裹异物的可能,手术风险高且难度大。团队在全麻下通过软式支气管镜,30分钟后成功将异物(花生)取出。中秋节当天,乐乐情况好转,四日后平安返回金沙进行后续抗感染治疗。


基层困境:基层“接不住”,百姓“来回跑”


作为乐乐的首诊医生,黄晨峰像很多基层医生一样,很犯难:“我们缺儿童气管镜,也缺麻醉技术和经验。硬件软件都跟不上,心里没底,接不住。”


这种“没底”,是贵州基层儿科的常态——基层“接不住”,百姓“来回跑”。


“像儿童呼吸、哮喘这类病,患者多,但我们能力有限。”黄晨峰说,“不少孩子只能往上级医院送,家属来回折腾,费时费钱,我们也着急。”


微信图片_20251010113536_8_1488.jpg

乐乐回到金沙县人民医院进行抗感染治疗。


今年4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通过开展“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进一步提高儿科、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可及性,增强群众获得感。


这一政策直指基层儿科痛点。为推进儿科医联体建设,政策鼓励探索由国家级优质医疗牵头组建儿科医联体,辐射带动地市级和县级医院,开展儿科专业培训,强化儿童疾病标准化、同质化诊疗和管理。方案明确:到2027年,市、县实现儿科医联体全覆盖。


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政策就是持续深化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全省将以省内三级甲等公立医院为主体,分区包片牵头组建儿科医联体,“核心目标,就是让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在市县内解决,重大疾病在区域内得到救治。”


顶层设计:上下“一盘棋”落地“一张网”


为严格落实《关于推进儿童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贵州省十部门联合印发《推进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强化儿科重点专科建设。重点儿科专科对整体提升我省儿科专科服务能力、夯实儿童医疗服务体系基础,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支撑作用。


截至目前,全省已有4个儿科国家重点专科、38个省级重点专科,通过技术辐射带动基层儿科能力提升。


今年以来,省卫健委指导各地二级、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全面开展儿科服务,目前,我省所有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都已能提供儿科服务。通过“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建设,全省儿科“一盘棋”,优质资源“一张网”。


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贵州医院承担起引领全省儿科发展的重任。如何将顶级的医疗资源,精准“滴灌”到最需要的基层?


微信图片_20250425162929_35_908.jpg

该院依托专科联盟,搭建起覆盖全省的儿科医疗协作网络。去年6月,为了方便联络全省9个市州儿科医疗单位,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贵州医院建立了微信转诊群。“我们建立了两个共计近800人的绿色转诊微信群。”医务部副主任朱映涛点开手机,屏幕上消息不断。群成员是全省各级医院的儿科主任和骨干医师。“基层遇到处理不了的危重或疑难患儿,直接在群里求助,我们的专家团队实时响应,会诊、接诊或转诊。”


作为专科联盟成员单位,黄晨峰希望借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得到儿科技术指导,完善儿童呼吸与哮喘门诊等科室建设,提升县域儿科诊疗水平。


目前,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贵州医院专科联盟成员单位已经有29家。


儿科方案:“输血”到“造血”培育人才


然而,转诊救治只是“治标”。如何“治本”,实现真正的“造血”?


“最大的挑战是人才。”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贵州医院副院长陆奕一针见血。他举例,贵州某个常住人口超100万人的县,三家医院仅有21名儿科医生,需承担大量儿科门急诊及病房工作,人手如此紧缺,让基层医生脱产进修难上加难。


微信图片_20251010162817_54_597.jpg

近年来,贵州持续推动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推动优质儿科医疗资源向基层扩容下沉,促进区域布局均衡。目前,正有28名帮扶医务人员在儿科领域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


同时,全省持续开展儿科医师转岗培训。今年以来,我省完成40名市县儿科招生及转岗培训。截至目前,整个“十四五”期间,我省已经通过儿科转岗培训培养了近300名医师。


而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贵州医院,该院也进行了多种尝试:免除基层医师进修费;开展儿科医师转岗培训;举办中层干部管理培训班;更重要的,是规划打造一个“线上课堂”。


“我们正在计划将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规范,制作成系列视频课程。”陆奕描绘着蓝图,“就像打造一个儿科知识的‘视频百科’,让基层医生随时随地都能学习、反复观看,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图片1.jpg

作为省级儿科质控中心牵头单位,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贵州医院正通过质控检查、技术推广,将标准下沉。“最终目标是,无论孩子在贵州哪个县市看病,都能享受到同样优质的诊疗服务。”陆奕说。


此外,中央财政亦投入1070万元,确保政策落实落地,保障儿科服务能力建设,切实守护全省儿童健康。


从建立绿色通道的应急“输血”,到人才培养、标准制定的体系化“造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使命正在深化,儿科诊疗能力正在逐步提升。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上一篇:激发科技创新活力!《贵州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全面修订

下一篇:今日起 这些国内“空中快线”宽体机Wi-Fi免费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