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有意义的事变得更专业!贵州持续探索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模式
来源:天眼新闻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1日

“惠民服务种类真不少,有义诊、义修、义剪等等,我们感到特别暖心。希望类似活动能定期举行,给大家带来更多便利。”谈起前不久社区党总支组织开展的“党建引领聚合力,社志携手办实事”主题公益日活动,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街道双塔社区居民杜女士竖起大拇指。


1760134399488.jpg

社工志愿者现场收集民情民意。


双塔社区的这场温暖实践,正是贵州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模式,推动专业社工带领志愿者、志愿者协助专业社工,携手共助基层治理的生动注脚。


自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省坚持把社区作为融合发展的主阵地、主场景,探索特色路径,建强用好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和志愿者两支队伍,努力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社区服务更贴民心、居民生活更加幸福。


党建引领聚合力


9月28日,一场以“党建红映双节·志愿情润邻里”为主题的庆国庆迎中秋文艺盛会在贵阳市乌当区高新路街道大桥社区精彩上演。


活动当天,大桥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付命琼带领社区工作人员、社工和志愿者组成“慰问小组”,带着月饼、米、油等物资,慰问社区独居老人、残障居民等特殊群体。志愿者们陪老人聊天,讲述活动现场的热闹场景,帮助老人检查家中水电安全,叮嘱残障居民有困难随时联系社区……一句句贴心的问候、一份份实在的物资,让大家真切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群众有需求,社工和志愿者有服务。为推动全省志愿服务和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高质量发展,今年5月,我省建立了志愿和社工服务工作联席会议,负责统筹协调全省志愿服务和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工作。同时,将“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内容纳入联席会议2025年工作要点,推动各地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和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工作协调机制,构建起党委社会工作部门牵头负责,各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履职尽责、高效联动的工作格局。


1760134022378.jpg

社工志愿者为居民免费拍摄证件照。


此外,省委社会工作部制定印发《贵州省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工作方案》,在全省遴选30个社区作为融合试点,明确7项重点任务,组织开展3期业务培训。从培育壮大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培养配备专业社工、设计实施常态化“小而美”志愿服务项目,到打造特色实践案例,30个试点社区以党建为“指挥棒”,以志愿服务为重要抓手,聚焦基层治理难题与群众急难愁盼,不断理清工作思路,明晰方法路径,细化任务清单,充分发挥专业社工、志愿者力量,切实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让基层治理的“末梢神经”更加畅通。


专业赋能强队伍


“我们通过建立未成年人保护‘七彩’档案,组织专业社工和志愿者队伍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实现对未成年人的精准服务。”黔东南州三穗县武笔街道彩虹社区党委书记张兰凤说。作为全省30个融合试点社区之一,彩虹社区整合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动员社区80余名志愿者和11名持证社工,组成“七彩服务”志愿服务队,推动志愿服务从“零散化”向“专业化”升级。


1760134117885.jpg

张兰凤(右三)与孩子制作手工。


专业社工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能够有效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和回应需求的精准性。为发挥社工的专业优势与志愿者的热情力量,我省搭建专业社工与志愿者联动平台,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引入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力量,通过居民点单、社区派单、队伍接单等服务模式,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


我省高度重视对专业社工和志愿者的培养。推动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列入年度工作要点和重点人才倍增计划,发动各地各相关单位符合条件人员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围绕能力素质提升,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模式,推动各地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通过设立社会工作研究院等方式,创新培训平台,切实提升队伍服务能力水平。同时,推动各单位加大社会工作领域重点人才培养,加大社会工作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力度。截至目前,全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10.4万人。


项目打造促融合


今年暑假,黔西南州兴义市洒金街道南兴社区创新开展“青春伴童心”暑期志愿服务活动,为孩子们搭建起一个安全且充实的假期。“我们平时上班忙,每天早上送孩子来,下午再接回去,这里有老师辅导作业,既解决了带娃难题,孩子的安全也有保障。”南兴社区学生家长王艳对活动赞不绝口。


1760134219558.jpg

“青春伴童心”暑期志愿服务活动现场。


志愿服务是赋能社会治理的关键环节。打造具有特色和亮点的志愿服务项目,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


我省各地将品牌项目作为推动“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聚焦乡村振兴、旅游文化、生态环保、社会治理、“一老一小”、新就业群体等重点领域,策划并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小而美”特色服务项目。


铜仁市万山区丹都街道旺家社区围绕群众需求,打造“旺家悄悄话”矛盾调解、“三个代理”关爱服务和“老妈妈防火团”安全守护等特色品牌,借助专业调解化解家庭矛盾、为留守儿童提供关爱、发挥留守妇女作用等举措,推动社区矛盾纠纷发生率下降62%,非警务类案件数量大幅减少,治安环境明显改善。


黔南州龙里县冠山街道奋进社区联合武汉理工大学研支团打造“七彩假期”特色项目,依托儿童之家提供常态化服务,破解儿童成长服务痛点,将服务成效转化为居民获得感。


同时,我省各地注重提炼总结可借鉴、可推广的基层经验做法,让志愿服务在助力基层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凝聚起服务群众的强大合力。截至目前,我省30个试点社区共建立志愿服务组织(队伍)245个,配备专业社工99个,其中持证社工66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新发展志愿服务组织92个,新实施志愿服务项目67个,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483次,服务群众近5万人次。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上一篇:人员往来更密 联通世界更紧|贵州航空口岸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攀高

下一篇:国家医保局:加强对定点零售药店药品“阴阳价格”监测处置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