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四道拐 二战援华医生后人感慨:祖辈若看到今日中国,必感震撼而欣慰
来源:贵州日报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9日

贵州晴隆,蜿蜒的二十四道拐见证过战火与生机的跫音。近日,援华名医林可胜(Robert Kho-Seng Lim)的孙女Shawn Lim Mottley 与 Mirah Lim Todd,走进贵州贵阳、晴隆等地,在祖父曾经工作的地方,重温那段以医济世、以爱扶危的岁月。


IMG_0137.JPG

8月27日,国际援华医疗队队员后裔参观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并留影 邓冰摄


林可胜出身新加坡,留学英国爱丁堡,20世纪30年代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主任。抗战全面爆发后,他协助组建并出任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总队长,1939年将总队迁至贵阳图云关,开办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成为全国抗战救护的重要枢纽。1939年至1945年,总队中外医护人员三千余人,共完成手术十二万台、救治军民六百余万人。


16310535_7163bea0b97e3bf50b2fefb349c2cacc.jpg

林可胜,中国红十字会战地救护领导者


Mirah自小便从父辈口中听闻二十四道拐。站在山道之上,她说:“它很美,但更应记住它在历史中的艰难与重要作用。”


这条位于晴隆的盘山公路,因二十四个急弯而得名。抗战时期,无数物资车队沿着陡峭的山势蜿蜒而上,将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送往前线。对于林可胜等奋战在贵州的医生而言,二十四道拐不仅是一条险峻的山路,更是救治生命的通道,是战火中维系希望的“生命线”。


IMG_0128.JPG

二十四道拐蜿蜒盘旋,被誉为“抗战生命线” 邓冰摄


林可胜在贵阳期间,统筹救护、整训队伍,组织战地医疗救治,并推动现代医学教育与军卫体系建设;其后又出任中央紧急医疗训练所负责人,战后参与国防医学院重建等工作,是中国现代生理学与战时医疗体系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走过八十余年,后人再临旧地,触摸石砌山路的温度,也感受跨越国界的人道主义传统。Shawn说:“能够走在祖父曾经走过的道路上,是一次非常特别的体验。图云关抗战纪念馆的建设,是对所有援华医生和护士们的巨大致敬。”Mirah也表示,希望未来带女儿再访贵州,让下一代在真实的场景中理解祖辈的抉择与担当,明白和平的珍贵。


穿行在贵州的群山与新城之间,两姐妹对今日中国的发展赞叹不已:从交通、医疗到教育,从基础设施到科技创新,这片土地从战火走向繁荣。她们说,祖父若能见到今天的中国,一定会感到无比震撼与欣慰。



上一篇:【2025数博会】从“用得上”到“用得好” AI 应用商店为贵州企业注入数智增长新动能

下一篇:无人机疑似拍摄阅兵军机训练,国家安全部通报提醒!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