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征途,“两山”理念从浙江安吉余村出发,点亮全国,闪耀世界。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怀和亲自指引下,贵州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绘就了一幅“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壮丽画卷。
新时代的贵州接力植绿,生态家底越积越厚;精心护绿,先行道路越闯越宽;共享用绿,转化文章越写越实。
如今的贵州,多了两座山,一座“金山”,一座“银山”。我们与你一起重温这八个小故事,听听绿色贵州的心跳。
①11年的“春之约定”
坐标:17.6万平方公里
关键词:全民植绿 信仰如山
自2015年起,每逢春节假期后的首个工作日,贵州省都将植树造林作为开启新一年工作的首要之举,这是全民共赴的“春之约定”。
2025年2月5日,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全省义务植树活动在省市县乡村五级同步举行,当天,全省共设1451个义务植树点,17.14万人参加,植树104.8万株。
11年同心播绿,贵州义务植树累计6.05亿株,越来越多的贵州人收获“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的幸福感,绿色发展理念深深扎进了每一个贵州人心中。
②一片叶子的“山海情缘”
坐标:沿河自治县中寨镇志强村
关键词:感恩茶 致富叶
北纬27度到30度,神奇生态坐标系上,浙江安吉的“白叶一号”茶苗,2018年跨越万水千山,“远嫁”贵州沿河。
这不仅是绿叶的迁徙,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根植与生长。
“种好、管好、发展好这片‘感恩茶’,我们义不容辞!”绿叶对根的深情,在浙黔两省的接力中流淌汇聚。
如今,茶山云海间,“白叶一号”与黔山贵水融为一体,不仅带来漫山青翠,更成为村民口袋里的“幸福一号”,奏响乡村全面振兴的乐章。
风过茶山,采茶人的幸福山歌嘹亮,一曲“这山没有那山高”唱出心中无限感怀。
③“傻大黑粗”的绿色转身
坐标:江南煤都·六盘水
关键词:绿色转型 新质生产力
看不见煤炭,看不到焦炭,闻不到味道,煤里烹“新”何来滋味?
走进贵州美锦华宇煤焦氢示范项目,“煤-焦-化”“煤-焦-气”链链相扣,曾经“傻大黑粗”的煤炭产业,在高质量发展熔炉中淬炼出“高精尖特”的新质生产力。
项目所在地的六盘水市,是“三线”建设老工业城市,曾一度饱受生态破坏之痛。
业界前沿的环保标准落地,为这座老工业城市攒下发展“新家底”;生态保护的持续推进,则让“江南煤都”收获了绿色发展新荣耀。
改变有多强烈?六盘水人讲了一个细节:以前一件衬衫穿半天就得洗,现在穿三天,领子都不会发黄。
④一道消失的名菜 一群翩舞的精灵
坐标:高原明珠·威宁草海
关键词:生态自醒 和谐共生
威宁草海畔,一道地道鲜香的“鱼包虾”曾让南来北往的游客循香而来。
“再美味的佳肴也比不过一泓清水的珍贵”,当口腹之欲让位生态自醒,一道名菜从餐桌上消失了,一颗高原明珠出落得美丽动人。
今年,是贵州草海综合治理工程启动十周年。十年耕耘,湖面重现“晴空一鹤排云上”的盛景,湿地生态链全面复苏。
鸟儿回来了!2024年至2025年越冬期,草海迎来2829只黑颈鹤,较上年增加232只;候鸟种类从220种增至249种,生物物种数突破2600种。
一道名菜的沉浮,一群候鸟的回归,照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哲思。
⑤从“黑黢黢”到“绿油油”的蝶变
坐标:荔波县
关键词:生态旅游 自然珍宝
山美,水美,村庄美……今日荔波,正如这座山区小城的宣传语一般:世界遗产地,地球绿宝石。
然而,很少有人能想到,这片绿意融融的土地,在30年前,曾是以煤炭产业为主导,“煤炭经济”曾占到当地财政收入75%以上。
30多年后,走在荔波县城宽阔美丽的街道上,走在山路蜿蜒的村寨,却极少能够看到跟煤炭有关的事物,更多的年轻人已不知道荔波还是个储量曾达到4亿吨的煤炭富矿区。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秀丽的小七孔、神秘的瑶山古寨、翠绿的茂兰原始森林享誉海内外。
从卖煤到卖生态,“绿宝石”越擦越闪亮:今年上半年,荔波县共接待游客1230.5万人次,同比增长17.5%;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18.5%。
⑥“三棵树”下的生态哲学
坐标:岜沙苗寨
关键词:生命之树 生态信仰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岜沙苗寨的吊脚楼便从林间探出头来。
岜沙苗寨,森林覆盖率高达93.4%,是全国生态文明示范村。
“岜沙”,苗语中意为“草木繁多的地方”,拆文解字,“岜”为芭茅,“沙”为杉树,组合起来即为草木繁盛之意。
出生一棵生命树,成长一棵消灾树,逝去一棵常青树,与“三棵树”的深厚缘分贯穿每个岜沙人的一生,寨子里还制定了“砍一树,补十苗”的族规。
探访岜沙,作家余秋雨在《我本是树》中写道:“岜沙既没坟头,也没墓碑,只有常青的树,它不但象征生命的延续,而且滋养新的树苗。因此,山头既是巨大的陵园,又是生命的起点。民族与家族的传承既在地上,也在地下,且都生气勃勃,没丝毫悲哀,也没悼念。”
⑦乌江护河人
坐标:乌江
关键词:义务巡河 一江清水
驾一条船,沿河打捞垃圾,这是卢锡永、冉戌英夫妻俩日常的生活。
卢锡永62岁,冉戌英即将满61岁,夫妇俩是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县珠藏镇丰岩村村民。
自1986年结婚起,夫妇俩便一同巡河捡拾垃圾,义务守护家门口的乌江河,至今已39年。
平日里,常有人问夫妻俩,干这份“兼职”有没有什么好处?是不是“领了补贴”?但实际上,两人巡河都是义务出工,不领任何报酬。
“保护乌江本来就是自家的事,我们巡河从没有算过什么账。”卢锡永说,“河水清了、河道干净了,就是最好的‘报酬’”。
⑧我们的名字都叫“盼江绿”
坐标:长江
关键词:凡人微光 江河情缘
2000年5月14日,“绿色江河”收到一张来自贵阳的十元汇款单,寄款姓名一栏写着:盼江绿。
留言处,盼江绿写下:5月14日是母亲节,我觉得长江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感谢你们为母亲所作的贡献。我将一如既往支持你们工作。
绿色江河,是四川省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的简称,是长期关注投身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民间环保社团。
从2000年起,化名“盼江绿”的贵州人,每月从微薄的收入中拿出部分支持长江保护公益事业,从最初每月10元到后期的每月30元,25年从未间断。
2023年9月,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联合贵州日报报刊社在内的长江沿线媒体,发起了一个名为“寻找盼江绿”的特别行动。
“盼江绿”仍未现身,但这份难能可贵的坚持、弥足珍贵的守护,感动了千万网友,感染成更多行动。
这八个小故事,或许不足以概括多彩贵州的生态蝶变,但我们想与你分享,那些藏在年轮里的改变。
有人说,最好的生态,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心灵归处;最美的发展,是“青山不老、绿水长流、日子甘甜”的幸福图景。
今天的贵州,春风已度,绿浪正涌。
那是一个更美的贵州,正向我们奔来;那是一个更美的中国,正向我们奔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上一篇:乡村工匠:匠心赋能 巧手生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