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在江苏南京举办的第六届中国质量大会上,贵州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会上颁发了中国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第五届中国质量奖,贵州射电天文台中国天眼FAST团队捧起第五届中国质量奖奖杯,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高原项目QC小组获得提名奖。
位于黔南平塘的“中国天眼”
从深山里的“中国天眼”到航天领域的“元器件尖兵”,从高原铁路的“攻坚战队”到全省质量强链的“整体布局”,贵州用14年质量强省建设的深耕,交出了这份沉甸甸的答卷。这份荣誉背后,是企业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创新韧劲,更是贵州锚定“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坚定实践。
“3家获奖组织和企业将中国质量的最高荣誉带回贵州,这既是历史性突破,也为贵州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之路增添了新亮色。”贵州省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吴东来说。
变革!激活质量管理神经中枢
贵州的质量变革之路,既充满技术攻坚的艰辛,更闪耀着制度创新的智慧。
没有点上的突破,就不会有面上的提升。今年8月26日,贵州省市场监管局在毕节市举行2025年贵州省“质量月”活动启动仪式暨首席质量官培训。
“首席质量官是推动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力量,也是推动质量强省的中坚力量。”贵州省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进说。
贵州射电天文台中国天眼FAST团队获第五届中国质量奖奖杯,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高原项目QC小组获提名奖。
贵州量质并重推进首席质量官培养。2024年,贵州已形成首席质量官典型案例84个,其中贵州茅台酒厂“以全场景质量责任为核心的全方位能力保障体系”、贵州红星发展“以七大体系为核心的RGB质量管理模式管理实践”入选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首席质量官创新实践典型案例。
聚焦产业发展,铺就质量强省路。2025年,贵州在绘制重点产业链质量图谱的过程中,系统梳理企业400多项质量问题需求,聚焦酱香白酒、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大数据、刺梨等产业新增实施质量强链项目,创新链长组织、链主引领、链员协同等质量提升模式。
“我们要求全省链主龙头企业对标领军企业,围绕质量强国领军企业要求的15个要素维度、29项具体指标深入理解学习,对照先进、看齐标杆,按照培育导则,以‘比、学’实现‘赶、超’。”黄进说。
创新!锻造质量强链硬核支撑
近日,在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制造车间,机械臂正精准组装连接器。
本届中国质量奖,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一核三驱动”的卓越质量管理模式荣获第五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
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这一模式能够支撑团队突破多项技术难题、摘得中国质量奖的关键,正在于其背后贯穿始终的创新能力。
“我们实施的是基于创新引领的‘一核三驱动’质量管理模式,就是以‘连接世界、驱动未来’为核心,用文化、技术、市场三股力量推动企业更高质量发展。”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凌志说,目前,公司累计获得501项发明专利,19项国际PCT专利,产品广泛应用于载人航天、火星探测等国家重大工程。
“必须通过质量管理创新来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实现新质生产力积厚成势和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成为贵州省质量发展的共识。
在此背景下,增加质量创新的政策供给,提上了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制定质量强省相关政策,匹配项目和资金,一步一个脚印抓质量提升。
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企业是质量创新的主体。2025年,贵州省市场监管局印发《进一步做好质量强链有关工作的通知》,通过品牌价值评价、贵州精品培育帮扶、质量强链项目实施等系列举措吹响企业质量创新集结号。
2024年以来,以中航贵州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航空航天产业链,创新裂纹数字监控有限元细节模型,解决质量问题506起,上下游质量问题下降50%。在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链,瓮福集团通过20余项数字化质量管理创新,攻克氢氟酸纯度和含水率等卡脖子指标,工艺效率提升40%。宁德时代用AI识别质量波动并分析风险,减少产业链上游原材料质量损失……
破界!拓展质量延链场景维度
9月12日,海拔4000米的高原铁路隧道里,中铁五局高原项目QC小组的工程师们正在监测隧道温度。
中铁五局高原项目QC小组成立于2017年6月,主要负责高原铁路不良地质隧道施工质量控制技术攻关,成立以来成功处置高地温、极高温热水、高地应力岩爆等高原复杂地质隧道施工的世界级难题。
中铁五局高原项目QC小组正在工作
“我们坚持‘以工装保工艺、以工艺保质量、以质量保安全’的质量管理理念,通过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研究和应用,全方面优化隧道工艺工法、强化过程管控。”中铁五局高原项目QC小组高原铁路项目总工程师杨晓春说。
目前,该团队共开发四小四新成果40项、开发《隧道主动支护体系施工工法》等省部级工法26项、围绕核心技术开发国家发明专利21件。
让人惊喜的是,该团队还在国家级景区、环境敏感区域开展施工机械的新能源动力驱动应用和改造,保护了高原生态,响应“双碳”目标。从“高原攻坚”到“生态赋能”,质量的维度,不止于产品和工程,更延伸到产业生态。
近年来,贵州全力推动质量融资增信工作,其中5个市州配置落地质量融资增信金融产品49种,明确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费率不得高于1%。截至目前,全省质量融资增信贴息支持惠及企业数量5443家次,累计授信额度158.27亿元,累计发放贷款90.04亿元。
位于黔南平塘的“中国天眼”
在铜仁松桃苗族自治县,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是质量融资增信的直接受益者。2024年,该公司获建行铜仁市分行“铜品税贷”产品贷款150万元,贴息后达到当地最低利率水平。
“质量融资增信资金的投入,让我们的产品质量改造有了充足的资金保障。”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以品牌价值为桥梁搭建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渠道,也是贵州质量融资增信的一大创新点。
“中国品牌日”铜仁活动
在今年5月举办的“中国品牌日”铜仁活动中,相关金融机构现场解读质量品牌融资增信方案和质量品牌金融服务申请流程,与品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推动价值39.95亿元的“梵净山茶”品牌融资变现。
“贵州的质量创新,不是单点突破,而是从‘点’上的技术攻关,到‘线’上的产业链协同,再到‘面’上的生态赋能,最终形成了全域提升的新格局。”吴东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