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里“数”未来!贵州数字经济人才突破45万人
来源:天眼新闻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2日

“我们与华为、腾讯等企业共建了20多个产学研平台,目前有20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在读。”在贵州大学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一群学生正在导师指导下专注地进行数据挖掘实验。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陈玉玲介绍,作为我国大数据领域的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这里推行“学习+基地+实践”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致力于培养复合型、实用型的创新人才。


1.贵大省部共建.jpg

贵州大学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


“贵州作为国家‘东数西算’工程重要节点,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在产业布局上已经抓住了先机,未来的发展是一片向好。”毕业于清华大学,今年通过人才引进来到贵州的中国联通贵州省分公司人工智能高级专家刘治燃说。


据统计,自2014年贵州实施大数据战略以来,全省数字经济人才总量已达45.32万人。越来越多高新技术人才选择扎根贵州,与大数据产业共同成长,从“贵漂”变为“贵定”。其中,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核心领域人才占比超过30%。


2.溪山科技.png

贵州溪山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龚博翔正在工作。


“得益于良好营商环境和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机遇,我们的业务量正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快速增长。”从贵州大学硕士毕业后,安徽青年龚博翔与伙伴们在贵阳高新区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创立了贵州溪山科技有限公司。团队成功开发出“中国天眼(FAST)数据分析系统”,成为FAST的唯一贵州软件服务商。


在贵州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浪潮中,越来越多从海外学成归来的专业人才选择扎根贵州。


徐喧和.jpg

贵州华为(贵阳贵安)数字经济创新中心基地总经理徐暄和。


“吸引我的是贵州发展数字经济的巨大潜力和优越环境,这里具备国家战略支持、完善的基础设施、浓厚的创新氛围和丰富的应用场景,能将我的专业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最佳选择。”来自湖南的徐暄和毕业于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通信工程专业,2024年来到贵州,现任贵州华为(贵阳贵安)数字经济创新中心基地总经理,他不仅亲历着贵州大数据产业的飞速发展,更成为推动本地数字转型与创新的关键力量。


余竞捷.jpg

人工智能算法研究员余竞捷正在工作。(欧义军 摄)


在贵州数据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人工智能算法研究员余竞捷正和团队探讨着如何将在海外学到的人工智能技术与国内本土化开源大模型相结合。2021年初,留美归国,余竞捷在北京从事AI行业。2025年初,这名土生土长的六盘水人,被贵阳大数据科创城的产业生态和人才政策吸引回乡,“数据宝作为贵州本土成长起来的省级公共数据开发利用标杆企业,与我寻求用真实、可靠数据驱动AI发展的职业方向高度契合,我希望将在海外学到的人工智能技术与本土实践相结合,为贵州数字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以前总想着去东部大城市发展,现在发现原来贵州也是数字经济的沃土!”在贵安新区磐石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运营经理陈子豪正和同事们讨论新项目的开发。3年前,他从上海一家知名互联网企业辞职回乡,如今已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


3.刘子豪.jpg

贵阳贵安新区磐石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运营经理陈子豪正在工作。


近年来,贵阳贵安依托“清华大学—贵州大数据研究生实践教育基地”“上海交大—贵州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平台,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激励清华和上海交大毕业生到贵州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推动贵阳贵安产学研协同创新、聚集创新资源及要素,2021以来,实现超100名研究生入驻学习实践。


4..贵州大数据研究生教育基地“才聚筑城 智汇高新”第二届科研创新实践项目展示大赛.jpg

贵州大数据研究生教育基地“才聚筑城 智汇高新”第二届科研创新实践项目展示大赛。(李雯文 摄)


贵州,这个曾经的人才“洼地”,正凭借数字经济异军突起,成为吸引人才的“强磁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上一篇:贵州2026届毕业生一次性求职补贴申领开启,线上办理截止9月20日

下一篇: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陈蕴瑜:“成仁取义为我夙愿”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