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江峡谷荷载试验顺利结束!”8月25日,随着车辆有序驶出大桥,这座主跨1420米的钢桁梁悬索桥完成了通车前最严苛的考验——桥体荷载试验。
8月25日进行的96辆重卡静力荷载试验现场。(图/李允凤)
这场考验的背后,是一群贵州工程师用智慧与汗水写成的“峡谷突围记”。
采用轻量化锻焊结构索鞍;开展峡谷风观测研究;采取大跨径悬索桥超高强度多元合金镀层耐候主缆索股示范性应用……由贵州交投集团所属桥梁集团承建的花江峡谷大桥亮点纷呈。而荷载试验成功考验的背后,也承载着对这座超级大桥上“贵州智慧”的考验。
其中,花江峡谷大桥所用的缆索是国际上首次采用的“智慧”缆索。
花江峡谷大桥(图/刘朝富)
如果把这种山区悬索桥比作“晾衣架”,缆索就是“绷”起晾衣架的绳。花江峡谷大桥就好像建造在两棵水平距离有1420米的“参天大树”之间的一个“大型晾衣绳”,跨越大峡谷。
花江峡谷大桥安装的智慧主缆索股,实现在2378米长的主缆上采用光栅光纤(复合碳纤维丝)进行应力监测,该应力应变监测技术在大跨径悬索桥上的运用属国际首创,迈出了悬索桥智能健康监测创新赋能的关键一步。
“当风起时,整座桥都在呼吸。”这句充满诗意的描述背后,却藏着变幻无常的“隐形刺客”——峡谷风。
在U型深邃的花江大峡谷中,瞬时风力可达14级,前一秒还是温柔拂面的微风,经过“峡管效应”催化后,下一秒便可能化作10级以上台风般的狂暴力量。
面对如此险峻的自然挑战,贵州交投集团所属桥梁集团的花江峡谷大桥建设者们给出了硬核答案:怕风不如懂风。项目总工程师刘豪带领团队,用科技之笔书写着人类与自然对话的智慧篇章。
花江峡谷大桥(图/刘朝富)
24小时值守的多普勒激光雷达测风系统,如同为大桥安装了全天候“天气眼”,从设计到运营全周期精准捕捉风语。而创新的“流线型钢桁梁+中央稳定板”抗风组合,则堪称现代工程美学的典范:水滴形截面的钢桁梁能将风荷载降低30%,2米高的中央稳定板如平衡翼般消解90%横向风振,配合调谐质量阻尼器的动态调节,构建起多维立体的抗风屏障。
这些“风”的数据,不仅支撑项目对峡谷风利用的精准取值,成为工程安全的基石,更孕育着更多的发展可能。
当大桥建成后,游客将亲身体验科技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风速传感器实时护航,为游客提供安全舒适的通行环境。极端天气48小时预警系统筑起安全屏障,呼啸的山风或将化作清洁能源,为这座超级工程注入绿色动能。
“大桥是刚出生的婴儿,荷载试验是一系列体检。”提及此次荷载试验,贵州顺康检测股份有限公司桥隧试验部负责人雷民介绍,检测工程师、检测单位是出具体检报告的医生,“花江峡谷大桥建成后,不仅要承受自身重量,还要承受车辆、风、温度、人群等叠加产生的所有力量,只有各项性能通过‘体检’,才可安全平稳开启‘人生旅程’。”
花江峡谷大桥荷载试验现场(图/李允凤)
现场检测人员感慨,花江峡谷大桥跨径大、桥面宽,体检项目多,需短时间同步完成。加载车辆多测点和人员分布广,结构变形对温度敏感,车辆调度困难。试验中任何环节、监测点位出问题都需及时反馈,甚至停止试验进行会诊。为此,项目特地成立了数据研判组、变形监测组和环境监控组等十多个小组,就像新生儿体检要去不同科室。由项目负责人统筹指挥,各小组负责数据采集和汇报,确保按指令高效完成工作,减少外环境影响。
“花江峡谷大桥身体健康,可以安全平稳开启‘人生旅程’。”本次“体检”也得出结论:花江峡谷大桥身体结构完整,整体姿态符合设计要求,各关节活动自如,初始各项指标正常,无“先天性缺陷”。在各项检验下表现良好,抵抗破坏和变形能力达标,恢复能力强,适应复杂环境。
荷载试验顺利完成,得到最终结论。而贵州桥梁团队已带着“峡谷风场模拟技术”“数字孪生吊装系统”等专利,走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晨曦中,花江峡谷大桥如巨龙腾空,桥塔上“贵州建造”四个红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作为“桥梁博物馆”的贵州,正展现着交通强国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实践与贵州的新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