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为确保农业主导产业技术需求及时有效解决,我市根据贫困村(深度贫困村)主导产业发展实际,建立产业扶贫技术专家库,将市、县两级涉农专家及乡村“田秀才”“土专家”专纳入专家库。该专家库由755名农业专家组成,涵盖蔬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精品水果、生态养殖6大主导产业,确保每个村的主导产业均有一个相应类别的专家联系服务,让专家们精准服务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
张秀伟是市农科院助理研究员,食用菌种植专家,今年夏天被派驻到西秀区旧洲镇新寨村,负责为新寨村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由于最近空气湿度比较大,容易造成食用菌棚内湿度高,导致产出来的香菇出现黑面菇,品质下降,一大早,张秀伟就来到新寨村的食用菌种植大棚内,叮嘱种植户们在最近食用菌的管护中的注意事项。
市农科院派驻西秀区旧州镇新寨村农业专家 张秀伟:“现在我们这个是最后一茬菇了,最后一茬菇,以后呢,这个湿度就不能太大,如果太大了以后它就容易发霉,所以注水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还有咱们棚里的湿度,棚内湿度一般控制在75%到80%,因为现在外面的空气湿度有点大。”
新寨村是一类贫困村,食用菌产业是该村的支柱产业,共有40亩,20个大棚,今年8月份,由于天气气温高,新寨村的食用菌出现了由于烧包引起的霉烂,造成了大面积的食用菌损失。正当新寨村村支书赵国栋焦头烂额的时候,市农科院食用菌专家张秀伟的及时出现,让他看到了问题解决的希望。
西秀区旧州镇新寨村村支书 赵国栋:“当时我们找不出什么原因,当天给她打电话,我说我们现在这个大棚病变这个病毒比较严重,请她给我们来看一下,当时下午4点过钟她带着一个人就过来了。”
很快,张秀伟就找到了新寨村食用菌霉变的原因,并立即着手帮助新寨村采取技术手段补救,直接挽回了近15万元的经济损失。现在只要村里面有食用菌方面的技术需求,新寨村就会及时联系张秀伟,得益于张秀伟的技术支持,使得新寨村的食用菌产量也逐步提高,产业得到稳步发展。
市农科院派驻西秀区旧州镇新寨村农业专家 张秀伟:“通过自己的知识来帮助这些贫困户,或者是帮助村里的产业发展,也觉得是学有所用,心里也有一点点成就感。”
西秀区旧州镇新寨村村支书 赵国栋:“我代表村支两委感谢张专家对我们香菇大棚的辛勤付出。真的很感谢。很感谢我们的张专家。”
在成立专家库的过程中,我市还将农业技术人员与贫困村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高度契合,确保每个村的主导产业都有一个相关专家联系服务,一个专家可联系服务多个村,保证了贫困村每个主导产业均有专家联系服务。
普定县蔬菜、农作物栽培管理专家杨艳长期在农业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尤其是韭黄栽培技术推广应用。
普定县韭黄村是三类贫困村,韭黄种植历史悠久,但在2008年以前,农户一直都是采取传统软化种植模式,不仅费工费时,韭黄产量也不高。2008年,在县科技局的关心帮助下,杨艳从上海引进无公害材料加工成遮光筒对韭黄进行小面积遮光黄化试验,验收结果证明用遮光筒黄化韭黄不但省工省时,而且韭黄产量高、品质好。
普定县白岩镇韭黄村村主任 杨守宪:“现在用这个盒子盖着,空间很足够,长势很好,省钱省工,质量也好,韭黄的效果也好,卖价也好,老百姓的(种植)兴趣也浓。”
在解决了传统软化种植问题后,白岩镇以韭黄村为中心,向周边村寨大面积推广利用无公害遮光筒黄化韭黄,提高了韭黄的生产效益,增强了市场竞争率。
如今,作为白岩镇韭黄村的韭黄发展技术指导专家,通过她的帮助,韭黄村种植韭黄近7000亩,其中,村级公司2000多亩,群众自主种植4000多亩,全村7356人基本都以种植韭黄为主要产业。
普定县农业服务中心派驻白岩镇韭黄村农业专家 杨艳:“看到这个产业逐渐壮大,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心里感到很欣慰。田间地头就是我的工作岗位,搞好做技术培训是我的工作职责,今后我将一如既往的抓好技术培训和指导,为我们当地的农户提供技术保障和服务。”
农业专家们在贫困村服务过程中,可视情况采取电话、微信、实地指导等方式解决。在关键时节时令,专家们还以巡回指导、集中会诊等方式,赴贫困村(深度贫困村)指导生产。
现在,有问题直接致电专家已成为了各地群众和村支两委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主要渠道之一,为方便各地群众联系到农业专家们,目前我市已通过“安顺微党建”公众号、“安顺党建网”等媒介及时公布专家姓名、专业、电话等信息,完善供需对接平台,确保群众第一时间找得到专家、专家帮得上群众。
新闻联播记者:吴传娟 王泳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