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以建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管理有序”的美丽小康寨为目标,全面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康寨行动计划,重点抓好强化环境整治、深化垃圾污水治理、村庄绿化亮化美化等工作。使广大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一大早,杜红艳夫妻俩在自己的农家乐厨房里忙个不停,切 菜、炒菜、蒸饭,为已经预定了桌餐的客人准备着,虽然忙碌,可对于杜红艳来说,这是一种幸福的忙碌,因为有钱可以赚。在没开农家乐以前,杜红艳夫妻俩是以打零工为主,两个人忙忙碌碌,却赚不了多少钱。
西秀区双堡镇大坝村村民 杜红艳:“美丽乡村还没有建设以前,我们两个是在外面干活,每天早出晚归的,娃娃又顾不上,家里头也顾不上。”
杜红艳告诉记者,这一切的变化都得益于村里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2013年,大坝村获得30万元的美丽乡村建设景观整治项目资金,按照拆旧建新的原则,拆掉原先158户破旧老房,建设了如今红瓦白墙、风格统一、依山而建的别墅新房。还先后整合项目资金200余万元,建设了以“路水电气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体系,并通过环境卫生整治、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让大坝村焕然一新,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游玩,杜红艳夫妻俩也看准了商机,开起了农家乐,吃起了旅游饭。
西秀区双堡镇大坝村村民 杜红艳:“自从开起这个农家乐以后就不用出去风吹日晒的,每天早出晚归的,在家里面还能照顾家里照顾小孩。而且我们村通过美丽乡村的建设又这么好。每天都有游客下来玩。生意也一天比一天好。我们的收入也越来越稳定了。”
稳定的收入也让杜红艳夫妻俩安心的在家里发展了起来,趁着客人吃饭的空闲,杜红艳也有时间坐下来跟记者算算她家的丰收账了。
以前杜红艳夫妻俩在外打零工每个月的收入加起来有四千余元,但由于是打零工,不稳定性因素高,一年只有五个月能够保证有四千的收入,一年下来也能挣两万多元。开了农家乐以后,在避暑游旺季6月到8月,她家每月至少能挣八千元,光避暑游的收入就能低上以前一年的收入,不是避暑旺季的时候每个月也有两千左右的收入,一年下来有四万多元的收入,比以前在外打零工整整翻了一倍。
大坝村的美,美在乡村建设,也美在产业规划。近年来,大坝村通过发展金刺梨、黄金菊、蚂蚱等产业,带动了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又进一步促进了产业发展,实现了产村相辅相成,相生相融。村庄美、产业兴,也不断吸引外面的人前来学习、观光、休闲和避暑。随着游客的逐年增加,乡村旅馆、农家餐馆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形成了集农家体验、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产业链,2017年,大坝村接待游客突破5万人次。村庄整洁,设施完善,风景优美,生态宜居的大坝村近年来先后荣获贵州省“省级文明村”、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重庆游客 牟伦亮:“这个地方的确不错,在全国来说都是算有名的,还是算比较好的环境好,空气好。我们就都是专门在这个地方来玩的,的确空气好,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我们在这个地方都不想走了,来到这里,大坝村是真正的一个美丽乡村。”
如今,俯瞰西秀区大坝村,点缀在绿水青山间的是红瓦白墙的别墅群。环绕在房前屋后的是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产业群。漫步村间,鸡犬相闻,鸟语蝉鸣,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恬静的田园山水画,村民们劳作之余也唱起了幸福的赞歌。
西秀区双堡镇大坝村副主任 杨启富:“村庄整洁,生态宜居,风景优美、完善设施,一直是我村开展美丽乡村的目标。目前我们村已基本达到这个效果,那么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完善好自己已经完善的建设工作,把我们大坝村打造成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
一条小河村前流过,数十栋石板居民房,掩映在绿山脚下,相比于大坝村的纷至沓来,眼前的马鞍山村,宛若一幅水墨丹青画卷。可谁能想到,四年前,这个位于镇宁自治县丁旗街道的小山村,却因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基础落后,“脏乱差”的帽子长期扣在头上。2016年,在安顺全面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马鞍山村全面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打造了老村落环境改造项目,10000平米文化广场建设项目、150平米村史馆、陈列馆、生态停车场、山体公园景观,7000平米荷花池等多个项目。
镇宁自治县丁旗街道马鞍山村村民 孙保祥:“现在马鞍山打造的非常漂亮,是一个幸福,是一个美满的生活环境的改善。特别是我们这些老人,早上都起来健身在河边看这些花草林木。我们感觉老一辈的这些老人,这个日子越过越好,越过越美满,越过越幸福。”
如今,走进马鞍山村,干净宽敞的文化广场,历史醇厚的村史馆,错落有致的石板房屋,荷香四溢的荷花池,木栈道,休憩亭,河流从休憩亭下穿过,村庄后面的山体公园绿树成荫,一到周末或者节假日,吸引了许多外地的游客来村里旅游观光,几年时间,马鞍山也成功逆袭,从普通村寨摇身变成省级文明示范村。
游客 侯超林:“我们是来这个村游玩的,这个村一进来就非常漂亮。现在的新农村发展的这么好,感触还是比较深。”
镇宁自治县丁旗街道马鞍山村村支书 张学凯:“我们马鞍山村现在还有两片空地,这两片空地,我们留来的作用是建一个大的休闲农庄,另一片空地呢是留来建水上乐园。把水上乐园和农庄建设好就完善了我们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就吸引了带来了多方面的游客,可以给农民享受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成果和快乐。”
砥砺前行,山乡蝶变。如今,漫步在田野乡村,昔日垃圾堆积、人畜混居、村道坑洼积水的“脏乱差”现象已难觅踪迹。全市还涌现出西秀区的大坝村、浪塘村,平坝区的塘约村、普定县的秀水村、镇宁的马鞍山村、高荡村等一批田园风光型、文化特色型、旅游休闲型、产业发展型等美丽乡村示范典型。
截至2017年,全市共有956个行政村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创建覆盖率从2013年的60%提高到2017年的95%,受益人口240万人。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共有956个行政村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共创建了国家级美丽乡村8个,省级美丽乡村30个,市级美丽乡村95个,县区级美丽乡村823个。
新闻联播记者:吴传娟 西秀台:伍巧玲 报道
上一篇:2018年《榜样3》专题节目
下一篇: 安顺:755名农业专家助力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