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专访|葛剑雄:屯堡文化——六百年移民群落的历史启示
来源: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20日

六百年前,江淮地区数十万军民奉明廷“调北征南”之命,远徙黔贵大地。这场大规模移民不仅改变了西南边疆的人口格局,更催生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卫所制度在贵州特殊的政治地理环境中,逐渐演变为兼具军政职能的实体统治机构,最终孕育出延续六百年的屯堡文化。

这段移民史不仅关乎家国情怀,更折射出文化迁徙与融合的深层轨迹。为探寻这一独特文化现象的历史脉络与当代价值,贵州日报天眼新闻特邀长期致力于历史地理与人口迁徙研究的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解读屯堡文化背后的历史密码。

20.jpg

实土卫所:贵州屯堡的独特基因

葛剑雄指出,屯堡文化的特殊性根植于明代卫所制度在贵州的特殊形态。当其他省份的卫所仅作为军事机构存在时,贵州的卫所因建省之初地方行政体系尚未完善,成为了兼具军政职能的实体统治机构。“每个卫、所都拥有实际管辖的领土,甚至统辖当地土司”,这种“实土卫所”使贵州形成了军民合一、以军为主的特殊治理模式。

据相关数据,明代贵州卫所人口规模约达40万,构成了当时贵州人口的主体。这一独特的人口结构,造就了“客强土弱”的文化保存环境——来自中原的移民文化成为主流,使屯堡文化在六百年的风雨中得以完整保存。

21.jpg

从隔离到融合:民族关系的微观样本

葛剑雄分析,明代的卫所制度最初实行严格的隔离政策,卫所军民与周边少数民族“不通婚、少来往”,保持着与故乡的密切联系。直至清代卫所制度废除,这种封闭状态被打破,不自觉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随之展开。

这一历史进程使屯堡成为观察中华民族形成过程的微观窗口。在葛剑雄看来,屯堡文化既证明了文化统一性的不断增强,也展现了文化多样性的持久活力。

22.jpg

当代启示:文化认同与共同体意识

对于屯堡文化的建设,葛剑雄提出“研究要全面,推广要有选择”的思路。他认为,应当挖掘其中体现传统智慧、具有当代价值的部分进行弘扬,同时保持各种文化形态的独特功能。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今天,屯堡文化的价值愈发凸显。葛剑雄强调:“既要充分认识地域文化的特殊性,更要强调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屯堡六百年的历史证明,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可以并行不悖,共同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谱。

对于年轻一代,葛剑雄建议深入实地,用心体会:“不要走马观花,要真正深入底层,才能理解这种文化的精髓。”在这个文化加速流动的时代,屯堡这座“文化孤岛”为我们提供了思考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独特视角,让我们在历史的回响中看清前行的方向。


上一篇:截至“十四五”期末,全省高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9个

下一篇:机库变成飞机维修4S店,全球飞机都来海南修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