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产赋能强根基 一产提质促增收——安顺农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来源:安顺市广播电视台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9日

以工业思维谋划农业,以精深加工激活产业。近年来,安顺市立足特色农产品资源,聚焦酸汤、金刺梨、优质水稻等优势产业,通过培育龙头企业、搭建加工平台、延伸产业链条,走出一条“二产带一产、一产促增收”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让农业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实支撑。

在南山婆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园,现代化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一罐罐酸汤经过自动化灌装、杀菌、包装,源源不断下线。作为省级重点项目,这座投资7.57亿元建成的产业园,已成为全国酸汤产能规模第一的生产基地,可年产酸汤系列产品10万吨以上。

贵州南山婆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胡顺庭:十四五期间,我们建成了南山婆生态食品产业园,为企业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即将到来的“十五五”,我们将持续发力:一是推动产能释放,发挥供应链保障优势;二是做好科研创新,依托省级科研平台和院士团队赋能;三是抓好市场拓展,把安顺酸汤推向更多地方;四是带动乡村振兴,推动当地辣椒、西红柿等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解决农产品收购需求。

作为产业链核心带动企业,南山婆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市场终端。上游收购西秀及安顺本地优质辣椒、西红柿等农产品,中游通过精深加工推出多元酸汤产品,下游以商招商引进知名餐饮企业,构建起完整的酸汤产业链,让“安顺酸汤”“西秀酸汤”“屯堡酸汤”香飘全国、走向世界。

酸汤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安顺金刺梨产业也凭借精深加工实现提质升级。在贵州天赐贵宝食品有限公司,多条采用HPP非热杀菌工艺的生产线高效运转,最大限度保留刺梨的新鲜度和营养成分,构建起企业核心竞争力。

贵州天赐贵宝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闫福泉:天赐贵宝建厂以来重视刺梨种植的规范性和标准化,采取‘基地+农户’模式,2022年起加强自有基地建设,目前已达7000多亩,今年第一年收果,采购量约1000吨,明年丰果期后将达3500吨左右。通过种植基地,我们直接带动就业100多人,间接就业1000人以上。目前公司产值9000多万元,产能突破10万吨。

近年来,贵州天赐贵宝食品有限公司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创新生产工艺,拓宽销售渠道,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公司依托安顺独有的金刺梨种植资源,打造基地、农户、深加工和市场的全产业链,进一步提高金刺梨附加值。

同样深耕金刺梨产业的贵州得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智能化生产线提升核心竞争力。上个月上新的易拉罐生产线,一小时可生产2万罐,一天产能达36万罐,凭借产能大、品质稳、成本低的优势,产品在市场中极具竞争力。

贵州得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文凯:得宝目前有自有金刺梨种植示范基地1250亩,明年计划新增3000亩左右。我们现在的产能可带动种植基地2万亩以上,今年收购计划4000吨,覆盖几万亩基地。目前有8条生产线,主打原汁类和饮料类近20个品种,今年上半年产值3000多万,预计销售额突破8000万,产值将超1亿。

该公司始终专注于技术钻研,不断开发新产品、拓展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全力建立种源基地、产品研发基地、科研实验室等,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和附加值,积极打造刺梨“种、研、加、销”一体化产业链,助力贵州刺梨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半年已经突破3千万,今年预计总产值8千万。

如今,安顺已开发出多种金刺梨相关产品,打造出高原“魔梨”“得宝”“春归”等多个知名品牌,形成涵盖食品、医药、保健等多个行业的产业体系。产品包括金刺梨饮品、原汁、果酒等系列,畅销省内外,俨然成为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富民产业。

在特色经济作物之外,作为安顺农业“压舱石”的优质水稻产业,同样凭借“二产赋能、产销联动”的发展模式,交出丰产增收的亮眼答 卷,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重要支撑。

金秋时节,稻谷飘香。在贵州昊禹米业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稻田里,水稻收割、稻谷收购与大米加工销售同步推进,企业上下呈现一派繁忙景象。作为集优质水稻种植、大米加工、销售与农产品开发于一体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昊禹米业正全力以赴冲刺四季度目标任务,为全年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昊禹米业基地管理员 黄平:今年我们收割稻谷已接近尾声,我们今年种的品种有1090、2115和润红等,我们1090(亩产)达到720公斤,2115(亩产)达到550公斤,润红(亩产)达到600余公斤,平均高扯低下来达到(亩产)620公斤,今年比去年增长6%左右。

近年来,企业打造了“昊禹稻花乡里”农旅项目,建成1000多亩自有水稻种植基地,走出了一条种植与观光相结合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通过“订单式”种植模式,企业为农户提供种子、技术等服务,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水稻2.8万亩。在企业大米加工厂区,从基地运来的稻谷由三轮车陆续送进烘干设备进行处理,不少周边种植大户也拉着稻谷,排队前来交易。

种植户 吴光云:我是车头铺的,我拉谷子来卖给昊禹米业,新谷子一块五一斤,陈谷子一块四角五,我大约种得2亩,我留点来吃,拉得有六七百斤来卖,现金结账,是有保障的。

种植大户 刘中广:今年准备卖10吨谷子,剩下的自己打米卖,现在我都拉到米厂来了的,今年都拉了三趟。

自水稻开镰收割以来,企业坚持“边收购、边加工、边销售”。截至目前,已收购订单种植农户稻谷500余吨,收购种植大户和散户稻谷1000余吨,有效带动了当地种植户增收。水稻要“变身”为大米,需经过脱壳、碾磨、抛光、色选、打包等多道工序。在加工车间里,机器运转不停,一袋袋“苗幺妹”“鸭稻香米”“竹叶香米”等产品通过自动化设备完成灌装、封口,整装待发,即将销往全国各地。

贵州昊禹米业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唐友国:自今年新粮上市以来,客户对新米的需求相对旺盛,公司也是根据客户的订单需求,全面组织粮食生产,我们线上线下销售累计已达500余吨,价格全年保持一致。截至目前,全年销售大米近7000余吨,基本上实现产值3000多万元。

从单一种植到集群发展,从初级农产品到精深加工链,安顺正通过产业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让特色农业从“田间”走向“车间”再走向“市场”,仅让农业产业更具竞争力,更让农民在产业链上实现稳定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安顺台记者 皮凌霞报道

编辑:潘慧

责编:丁世飞

编审:刘曾山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 4年培育4家国家级“小巨人” 安顺高新区跑出创新加速度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