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弯要匀,固定要紧,这青藤得顺着纹路走才结实。”
10月28日,安顺经开区幺铺镇阿歪寨村村史馆旁的藤甲工坊内,66岁的村民韦永春指尖翻飞,青藤在他手中逐渐成形。这个由老村屋改造的工坊,既是千年藤甲技艺的传承地,更是村民们的“致富工坊”,每年经这里流出的藤甲工艺品,正带着三国故事走向全国乃至东南亚。

阿歪寨村是三国藤甲兵后裔的栖居地,采青藤编甲胄的技艺已传承千年。韦永春自小跟着长辈学艺,过去这门手艺仅用于制作农具防护,他从未想过能靠这门老手艺赚到钱。
时间来到2019年,阿歪寨村依托藤甲文化打造了藤甲谷景区,150尊藤甲兵雕塑每年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韦永春嗅到了商机,将自家的老屋变身为藤甲工坊。
工坊里,半成品藤甲挂件与成品藤甲胄整齐排列,韦永春介绍,一套传统藤甲胄要经六道工艺,得耗上半个月时间,能卖到3000元左右。此外,他还精准对接游客需求,把笨重的甲胄转化为小巧的挂件、摆件,产品很快成为景区爆款。今年国庆期间,仅售卖工艺品和提供藤甲穿戴照相服务,他就收入上万元。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工坊红火后,韦永春敞开大门免费授课。每天清晨,村民们陆续赶来,工坊里满是青藤摩挲的声响。他不仅教压藤、固定、塑形等核心技法,更细致讲解藤甲兵迁徙的历史,通过手艺传递文化。
“跟着韦师傅学手艺,既能增收,还能把老祖宗的东西传下去。”阿歪寨村村民韦永义已是工坊的老学员,如今每月靠编织能多赚2000多元,他告诉记者,在韦永春带动下,村里组建了藤甲手工艺编织协会,工坊辐射的从业者越来越多,曾经“养在深闺”的技艺成了公认的“致富宝”。
在工坊的方寸之间,韦永春创新的探索从未止步,在参加生产劳动中,他发现稻草原料易得,又开发出草凳、草编摆件等新品,与藤甲产品形成互补,满足不同游客需求。这些兼具乡土气息与实用性的物件,让工坊销路进一步拓宽,也为阿歪寨村“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增添了新助力。

如今,阿歪寨村已建成蜡染馆、造纸坊等多个非遗工坊,形成文旅集群,202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6800元,较2017年增长了3倍多。
“工坊小,但能装下千年文化;青藤软,却能撑起致富梦。”教学之余,韦永春擦了擦墙上的藤甲图谱,转身从墙角抱起一捆晒干的青藤,“这是昨天和其他村民一起从后山砍来的,每一根都藏着大家的盼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