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赛唤醒沉睡的手艺
来源:贵州日报报刊社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8日

10月14日,安顺市镇宁自治县高荡村,45岁的木匠彭克余抱着一等奖奖牌憨厚地笑了。这是他人生第一次参加技艺大赛,也是第一次因为“老手艺”站在聚光灯下。

当天,“匠作·再造乡村”镇宁自治县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大赛圆满落幕,来自镇宁部分乡镇的5支工匠队伍在这个中国传统村落里比拼榫卯、石砌等传统营造技艺。

DSC08251.JPG

彭克余

这场由政府主办、专家指导的大赛,旨在唤醒沉睡的传统技艺,为镇宁入选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储备人才。

“以前觉得这门手艺快要没人学了,现在国家这么重视,我们有劲头了!”

彭克余与木工的缘分,始于童年记忆里父亲推刨子时飞舞的刨花。“小时候看见父亲给这家做板凳,给那家打木箱,就很好奇。”20年前,25岁的彭克余正式接过父亲的斧锯,成为一名木匠。

然而,传统手艺的路并不好走。“现在年轻人宁愿进厂,也不愿学这个。工作不稳定,有活就干,没活就闲着。”彭克余坦言,最难的是找不到愿意学手艺的年轻人。“好多技术都有失传的危险。”

10月14日 (3)(1).jpg

颁奖现场

即便如此,彭克余从未想过放弃。从安顺屯堡到龙宫景区,从高荡古村到县城驿站,哪里有老房子需要修缮,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一个月前,接到关于比赛的通知电话时,彭克余立刻召集了自己的团队。“都是跟我一起干过活的老伙计,有的家里祖传手艺,代代相传,一听说就来了。不为别的,展示也好,切磋也罢,都想来试试。”

比赛中,彭克余团队负责的2号点位工程量最大——一座带转角的传统驿亭,体量是其他参赛作品的两到三倍。正常需要11天的工期,但他们在7天内完成了。

匠人们的实操作品1.JPG

工匠参赛作品

国庆假期,当别人休息时,彭克余带着团队连夜加班。每一块木料的选择,每一个榫卯的契合,都要反复校准。“这不仅是展示手艺,更是要建一个真正能用的建筑。游客能在这里休息,村民晚上能来乘凉‘摆龙门阵’。”

最终,这座集观景、休憩功能于一体的传统亭子获得专家评委一致认可,彭克余团队捧回了唯一的一等奖。

匠人们的实操作品2.JPG

工匠参赛作品

“我们不能仅是将传统形式保留下来,更要让它持续更新、持续发挥作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周政旭这样点评。

在彭克余看来,传统技艺不仅是复原过去那么简单。“外观要保持传统风貌,但内部要适应现代生活,采光、保暖、电网都要考虑进去。”他正在筹备成立建筑公司,不仅承接古建筑修缮,还要培养更多年轻工匠。

正在施工的匠人2.jpg

工匠在施工

镇宁自治县住建局局长覃岭介绍,举办这次大赛,就是要通过政府搭台,让工匠们认识到传统技艺“有市场、有价值”。“下一步,我们的乡村建设要让他们在文化展示方面发挥作用。”

闭幕式上,作为工匠代表发言的彭克余几度哽咽:“这本证书,让我们不再只是干活的人,而是国家认证的乡村建筑工匠、传统技艺的传承人,这让我们挺直了腰板,对未来的路充满了信心。”

这份认同,对彭克余等乡村工匠意义重大。过去,他们习惯了默默无闻;如今,传统技艺终于被看见、被重视。“这是我的新征程,要把工匠精神传播出去,让传统建筑在我们手中成为艺术品。”

中国传统村落镇宁高荡村.jpg

镇宁·高荡村

据了解,镇宁已成功入选2024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成为贵州省唯一入选地区。8个国家级传统村落、299栋传统建筑,为工匠们提供了广阔舞台。覃岭表示,镇宁将把传统村落打造为集红色旅游、民族风情体验于一体的示范区,让传统技艺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生。

从父亲手中接过刨子20年后,彭克余用一座获奖的亭子证明:千年榫卯技艺,不仅能修复老建筑的“形”,更能激活乡村发展的“魂”。正如他所说:选择了一件事,就要一辈子干好。


上一篇:“空中出租车”飞进安顺

下一篇: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超5亿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