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朗朗上口的八个大字,背后凝聚了什么样的精神追求?
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扫荡”,与此同时国民党政府也调集重兵,对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实行了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禁止粮食、棉花、铁、布匹、食盐等必需品贸易,扣押、处罚运货商民,断绝了边区的一切外援。
面对物资极度匮乏的现实困难,边区军民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在边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内,再现了当时的生产场景。
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奉命开赴延安城东南处的南泥湾。此时的南泥湾还是荆棘遍野、沼泽密布的“烂泥湾”。没有住处,战士们就自己搭草棚、挖窑洞;没有粮食,大家就自己种庄稼、养猪羊;没有衣物鞋袜,就自己织、自己缝。白天开荒生产,晚上还要手持武器警惕袭击。
“那时红军战士连生产工具都没有,他们找老乡们收集破铜烂铁,融化以后自己打造农具去开荒。”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南泥湾村党支部副书记刘利从小听爷爷和父亲说红色故事长大,父辈们的革命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深深影响着他。
南泥湾千亩稻田
经过短短三年的艰苦奋斗,南泥湾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如今的南泥湾,仍是陕北的好江南。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吃饱穿暖的中国人依旧不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核心内涵。在2025年9月28日,被称为“横竖都是世界第一”的花江峡谷大桥,作为世界山区峡谷第一大跨度钢桁梁悬索桥,在建设过程中克服一切困难挑战,是新时代自力更生精神的体现。
花江峡谷大桥
峡谷中肆虐的横风是大自然给出的难题,而复杂的地质与高空施工是对中国基建的极限挑战。建设团队迎风悬索、与天争速,令花江峡谷大桥成为无人机技术、BIM建模、智能监测、超高强度材料和新工艺工法的集大成者。如今,花江峡谷大桥已先后获授权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部分经验被纳入国家桥梁技术标准。
站在通车后的大桥上,作为土生土长的贵州人,花江峡谷大桥总工程师刘豪见证了家乡桥梁的“成长”:“爷爷、父亲那辈,贵州40米的高桥都少见。现在,上百米的桥比比皆是。以前建一座大桥要花好几年,如今花江峡谷大桥的规模、投资都超过了坝陵河大桥,建设工期却缩短了两年。”
花江峡谷大桥
有网友称,中国创造的世界纪录只有中国自己能一次次打破。仅历时3年零8个月,中国人完成了主跨径1420米、桥面距水面高度625米的双重“世界第一”,这项“不可能的工程”正是延续了南泥湾精神的奋斗底色。
从“南泥湾”到“世界第一高桥”,虽处于不同时代,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核没有改变,变化的只有从“活下去”到“强起来”的时代使命。这是中国人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一脉相承,这是中国人不向困难低头、不断突破极限的自我革新。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它永远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向着更高的目标迈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