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将就用”到“讲体验”|以文明公厕建设助推城市文明新提升
来源:贵州日报报刊社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8日

“以前的公厕又脏又臭,路过都得捂着鼻子;现在不仅干净整洁,还有热水、纸巾,手机没电还能扫码充电,简直是星级洗手间!”近日,在黔灵山公园游玩的李女士,对公厕的变化赞不绝口。这正是我省以公厕升级为支点,深化城市文明建设、提升公共服务品质的生动案例。

今年以来,贵州省精神文明办紧扣群众“急难愁盼”,将“文明公厕培育行动”作为提升城市文明能级、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抓手,以“小切口”撬动“大文明”,在全省掀起一场让“方便之处”更便民的民生实践。截至目前,省级层面已建成600个文明公厕示范点,带动各地新建或改造城市公厕上千座,让“小公厕”成为提升城市品质、涵养文明风尚的民心工程与作风工程。

漂亮的公厕。.jpg

漂亮的公厕。

一厕一策 一厕一景 让公厕成为城市文明新名片

贵阳市南明区下护国路,一座今年焕新投用的公厕格外引人注目。棕红色外墙与周边景致自然相融,弧形屋顶、弧形门搭配拼色玻璃的设计,褪去了传统公厕的刻板印象,常有人误以为是个打卡景观。这座“颜值”与“内涵”兼具的公厕,也是我省推进文明公厕建设、传递城市温度的细节和亮点。

我省创新启动“文明公厕培育行动”,印发专项工作方案,聚焦4A级以上景区、大型赛会现场、网红街区等重点区域,遴选600座独立式公厕作为省级示范点,全面推行“五有”建设标准——文明如厕有氛围、便民服务有温度、厕内环境有改善、厕边场所有维护、日常管理有制度,以“小公厕”的提质,撬动“大文明”的升级,塑造宜居宜游的城市新形象。

1705556321410259.jpg

各地立足地域特色,推行“一厕一策”。安顺市黄果树旅游区的盆景园卫生间,将独立冲水设计与生态景观巧妙融合,增设第三卫生间、母婴室缓解排队难题,更引入智慧大屏,游客扫码即可获取景区导览、VR漫游等一站式服务;铜仁市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的公厕,复刻明清建筑风格,青瓦飞檐与古城风貌无缝衔接,内部“文明如厕”文化墙讲述民俗非遗故事。此外,有的公厕融入苗绣、侗歌等民族元素打造“一厕一景”,有的靠智能感应、自动除臭实现无感化管理,有的增设休息区、急救设备——公厕已从单纯的“功能空间”,升级为传递温暖的“文明驿站”。

如今,600座省级示范公厕全部建成验收,如明珠般点缀在贵州的山水街巷间,成为展示贵州城乡新貌、治理水平与文明成果的重要窗口。

1705556420210597.jpg

建得好 管得优 让“方便之处”成民生“幸福点”

文明公厕是城市文明的“直观窗口”,建设成效不仅在于硬件“建得好”,更取决于管理“管得优”。贵州省将文明公厕培育纳入“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活动七大专项行动,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以系统性治理思维破解公厕管理难题。

在荔波县城,蓝底白字、标注中英日韩四语的“共享公厕”标识牌格外醒目。今年以来,黔南州荔波县创新推出“厕所共享开放联盟”行动,整合景区周边30家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卫生间,借助电子地图实现“一键导航”,构建起“15分钟如厕圈”服务网络。

干净整洁的公厕。.jpg

在资源整合上,全省通过政策激励与引导,已有3090余座沿街商铺商场、企事业单位及党政机关内部厕所向公众开放,有效缓解“如厕难”。在管理机制上,毕节市七星关区将公厕管理融入社区网格化治理,网格员定期巡查,通过 “文明随手拍”平台上报问题;平台自动派单,要求责任单位48小时内反馈整改,形成“群众监督—平台派单—部门整改—群众评价”的全链条机制。

监督更倒逼管理质效提升。省精神文明办组建暗访组,对全省4200余座次公厕开展随机抽查。黔南州都匀市某公园公厕无障碍通道被杂物堵塞的问题,经暗访发现后当日反馈、次日整改,管理单位同步被通报批评。截至目前,全省共发现并整改公厕问题3732个,整改率达98.4%,实现文明公厕“颜值”与“内涵”同步提升。

1705556347155304.jpg

有面子 更有里子 让文明如厕成全民共识

文明如厕是城市文明的“微切口”,更是市民素养的“试金石”。贵州省通过“线上+线下”“教育+劝诫”的立体传播矩阵,推动“文明如厕”内化为全民共识。

线下宣传注重“场景化渗透”。六盘水市钟山区城管部门联合社区打造“文明如厕宣传周”,志愿者走进公园、广场发放倡议书,用快板、小品拆解文明规范;公交车厢里,文明如厕公益广告循环播放;机场、高铁、公园等人流密集区,图文展板、宣传视频随处可见——贵阳市地铁站内,动画形象搭配简洁文字,让乘客在等候间隙轻松掌握文明如厕知识。

1705556392338160.jpg

线上传播聚焦“矩阵式覆盖”。依托各地文明网、多彩贵州网、天眼新闻等平台,文明如厕公益海报、广告持续展播,倡议书精准推送至市民手机端,相关话题多次登上热门榜单,引发网友广泛互动。

长效培育突出“全龄化联动”。贵州将“厕所文明”纳入中小学德育课程,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家庭文明素养提升;同时联合交通、公安交警部门,针对不文明如厕等“十大不文明行为”开展集中劝诫,双管齐下涵养文明习惯。

如今,贵州文明公厕建设既擦亮城市“面子”,更夯实治理“里子”,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在“小事”中持续升温。正如省精神文明办相关负责人所言,贵州将始终以“人民城市人民建”为导向,从群众关切的“实事”发力,深化文明城市创建,为更高水平的城市文明筑牢根基。


上一篇:黎平黄岗村上榜联合国“最佳旅游乡村”

下一篇:今年第24号台风“风神”已生成 路径公布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