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在新田煤矿智能调度指挥中心总控台,张安合按下醒目的绿色按钮,目光迅速投向正前方巨大的电子屏幕。采煤机滚筒开始旋转,液压支架依次自动跟进,乌黑的煤炭如流水般涌上运输带。这一切,都发生在距离他操作台490米深的井下1906工作面。
“现在全是数据说话。”张安合说。这位在新田煤矿综采队队长,在此工作了20多年的老矿工,如今有了个新身份——“数据矿工”。
新田煤矿智能调度指挥中心(胡明军/摄)
就在几年前,张安合还不敢想象这样的场景。2003年刚参加工作时,他经历的是炮采工艺时代:工友们用钢梁、单体支柱支护顶板,靠绞车拉动运输机,三十多人挤在一个工作面上,打眼、放炮、攉煤......每个班下来,全身都是煤灰,腰酸背痛是家常便饭。
“最头疼的是设备经常‘趴窝’。”张安合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放炮后,崩出的煤炭把功率太小的刮板运输机压死了,“我们只能用铁锹一铲一铲地把煤清出来,等运输机重新开动再装上去。”那时,一个工作面月产2万多吨就已经很了不起,安全风险却时刻相伴。
2021年5月21日,贵州首个智能化煤矿建设在这里启动。张安合和工友们见证了一个个智能化工作面的建成:采煤机实现了射频精确定位和记忆截割,液压支架能够智能跟机移架,18个智能AI识别摄像仪对工作面实现全方位安全监控。过去需要30多人协作的工作面,现在只需要5个人就能完成,月产量却从2万多吨跃升至10万吨以上。
张安合在检查设备(胡明军/摄)
“每一颗螺栓、每一条线路都必须安装正确,不能出一点问题。”张安合回忆起智能化建设期间,专业技术人员无数次深入现场开展技术攻关,破解制约智能化建设的瓶颈。经过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了一套“以自动跟机为主,人工干预为辅,一键启停、记忆截割、自动跟机移架”的智能化生产模式。
2022年11月12日,新田煤矿通过国家能源局专家组的验收,成为贵州省首家通过“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验收的矿井。张安合也完成了从井下矿工到地面操作员的转变。
随着贵州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资源深加工基地及“富矿精开”战略的推进,明确资源精深加工产业“1+3+5”发展格局,制定磷矿、铝土矿、锰矿等20余个矿种精细开发、精深加工政策举措,推动煤化工与磷化工、氟化工等产业共生耦合发展,铝加工、锰加工等向产业链中高端延伸。
在精深加工环节,新田煤矿展现出更大的作为。通过设备升级改造,选煤厂实现了调度室数控管理,运输系统、洗选设备实现一键启动功能。专业技术人员根据矿井原煤煤质情况,对原煤洗选加工设备进行改造升级,开发出8至13毫米的小粒煤,现洗选能力较原设计提高2000吨每天。这些精煤产品,正通过“西电东送”等国家战略通道,源源不断地输往全国各地。
原煤洗选每年提质增效上亿元的数字,见证着乌金在经历智能化的洗礼后,焕发出的新生机。“过去我们卖的是‘吨’,现在讲究的是‘克’,通过精深加工,让每一克煤炭都发挥最大价值,为全国重要资源精深加工基地建设贡献新田力量。”张安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