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下,安顺经开区宋旗镇平寨村三合苗寨仿佛披上了一层暖金色的光晕。站在村中央小广场上,杨小东拿出刚刚制作好的芦笙,指尖轻抚竹管,一阵悠扬婉转、欢快灵动的曲调便流淌出来,回荡在广场的每一个角落。
“芦笙对我们苗族而言,不只是一件能发出声响的乐器,更像是一种代替文字的‘语言’,承载着族群千百年的记忆与情感。”杨小东是三合苗寨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创立的“九黎芦笙工作室”制作的芦笙畅销全国,还远销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今年,他荣获“安顺市级乡村工匠”称号。
“系统学习了苗族芦笙的制作工艺、演奏技巧和背后的历史文化。”九黎芦笙工作室学员杨子添已来这里学习两年了,他说:“就是希望能够传承好、发扬好自己民族的文化。”
乡村工匠是乡村技能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活态传承乡村优秀文化、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宝贵资源。这几年,杨小东在传承芦笙制作技艺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他尝试对芦笙进行改良,通过调整管长比例、优化共鸣结构等方式,反复试验数百次。改良后的芦笙,不仅音量显著提升,音质也更加清亮饱满。如今,传统芦笙不仅活跃在苗寨各类节庆活动中,更登上了更为广阔的舞台,让更多人领略到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省高度重视乡村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乡村工匠培育工程,挖掘乡村工匠资源,夯实乡村工匠队伍,坚持以人才带动乡村产业、文化、旅游等多方面深度融合发展。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长假,上海游客朱鸣启带着9岁的儿子,在黔东南州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一家古法造纸工坊,亲眼见到一堆普通的原料,变成了一张张精美的纸。“太神奇了!”朱鸣启的儿子说,“我看到了课本里的‘造纸术’。”
有中国古法造纸之乡之誉的南皋乡石桥村,古老的手工造纸技艺享誉海内外。为让“石桥皮纸制作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国家级皮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兴武带头成立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开发出迎春纸、云秀纸、花草纸等16大系列160余种产品,广泛应用于包装、装饰、绘画及古籍修复等领域。石桥村还打造了集展示、传承、体验于一体的“纸会唱歌”造纸工坊。工坊内,皮纸灯饰、立体装饰狮子、皮纸花灯等精美工艺品琳琅满目,染色纸、花草纸、皱纸等多彩纸制品深受喜爱。当代匠人还积极拥抱电商,讲述造纸故事拓展销路,既传播了文化,又引来了八方客。
传承“纸”尖匠心,造福一方百姓。2024年,王兴武荣获“全国乡村工匠名师”称号。他说:“我要带领村民,让古老的造纸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相信村民们一定能靠祖辈传下的手艺,走出一条发家致富的路。”
评选与激励乡村工匠名师,能有效激发乡村工匠队伍的活力与创造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接地气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我省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培育认定乡村工匠1万名以上、遴选省级乡村工匠名师1000名以上,并制定相应的认定程序、培育机制和激励措施。根据相关数据,截至目前,全省民间酿造、传统建筑、刺绣印染等17类乡村手工业,和传统艺人共计有11.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