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稻米酿出千般滋味
秋分至,大地丰饶时。
梵净山下,千亩贡米稻浪翻涌,金黄穗粒低垂,农机轰鸣穿行,谷香漫溢田野。
清水江边,凯里苗寨的吊脚楼里,山泉与糯稻在时光中酝酿,化作清冽米酒,俘获远方来客。
万峰湖畔,民宿老板端出用新稻制作的五色糯米饭。每一口,是碳水的满足,并伴着天然植物染就的清香。
这是贵州稻米的百态千味,也是一轮风物更迭的鲜味笔记。
“白水贡米”核心种植区。铜仁市委宣传部供图
贵州,92%以上是山地,却孕育出超800万亩水稻,籼米、粳稻、糯稻,种类纷繁。仅糯稻就有红广糯、黑兰糯、金钗糯、香禾糯等近十种。
山岚雾霭,冷泉梯田,皆成全这一口米香。千百年来,深谙山珍之味的贵州人,更是善用这一粒稻米,烹出生活的新百味:
——这一粒稻米,是丰收沉淀的踏实味道。
9月13日,晨雾还未散尽,铜仁市滑石侗族苗族土家族乡7个村的村民早已忙碌起来,张罗着把新收的土特产运送到白水村的“贡米草市”。这天,白水村要举办全乡第五届农民丰收节活动。
老麻塘村的陈绍乐开着三轮车,拉着刚收的300多斤新米,格外卖力。他说,这些年来,白水贡米翻了身价,他也从种稻中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
白水贡米草市。碧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白水贡米在明朝便被选为皇家贡米,脱壳后米粒如玉,入口回甘。但之前因种植技术有限、产量不高,一度藏在深山人未识。
滑石人不服气。成立专业合作社,统一种子、农资,推广农技服务,创建绿色防控示范区,申请绿色食品认证和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名录……一套组合拳下来,白水贡米再度擦亮招牌。
“以前自己卖稻米每斤不到1.6元,现在有了绿色食品认证的优质白水大米能卖到3到6元,礼盒装每斤能卖20元。”陈绍乐盘算着,今年种了20多亩,有个大丰收。
今年该乡种植1.74万亩水稻,预计产量1800万斤。稻未收,订单早已纷至。尤其近年来,乘着东西部协作的东风,白水贡米走入长三角、珠三角。
谈话间,“贡米草市”热闹开市,一锅锅刚蒸好的白水贡米热气袅袅,饭香中沉淀着农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踏实。
——这一碗酸汤,是产业熬煮的创新味道。
若说贡米考验的是一粒米的本味,那么酸汤则是米与时间共创的味觉奇迹。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苗乡侗寨以本地糯米粉、玉米面等为原料,经自然发酵,养出白酸汤,其香清冽,透出柔和的乳酸味,还带有一缕米粮清甜。
亮欢寨吴氏古法酸汤第五代传承人吴笃琴制作白酸汤
40多年前,凯里市碧波镇亮欢寨里,吴氏古法酸汤第五代传承人吴笃琴为了把家乡的酸汤风味发扬光大,成立贵州亮欢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潜心打造“亮欢寨酸汤鱼火锅”品牌。把一口酸,从路边摊卖到全国餐桌。
如今,亮欢寨不仅建成全自动智能发酵酸汤生产线,还在全国建成16家直营门店,年产值超1.2亿元。“白酸汤内敛包容,柔和、清冽、洁净、纯粹。”吴笃琴坚持从源头把控食材,以本地糯米、玉米等加清泉熬制,用老面“引子”入坛发酵,方得酸味圆润、风味地道的酸汤。
“酸汤+”版图不断扩展,酸汤米线、酸汤关东煮、酸汤调味品等推陈出新,一粒米正以酸香之态,走向更远江湖。
——这一杯米酒,是匠心酿造的希望味道。
“稻子黄,米酒香,家家户户丰收忙。”米酒,几乎是贵州苗族同胞公认的生活“搭子”。平日劳作累了,喝一口解乏;节庆婚嫁,喝一碗喜悦。
雷公山腹地的乌东村,潺潺溪流绕过苗寨吊脚楼,这里是雷公山水系流经的第一个寨子,被称“漂在水上的村寨”。迎客第一礼,便是那一碗乌东稻米酒。
酒用本地高山冷水梯田所产糯稻,汲地下天然涌出的清泉,并以雷公山野生植物特制酒曲,多者合一才能酿出地道风味。“今年酒不够卖!”村口,酿酒好手老杨脸上满是丰收喜悦。
台江县富强村“展喜酒坊”的苗家米酒佳酿
近年来,乌东村大力打造乡村文旅项目,建设酒坊、云端餐厅、诸野书店、精品民宿,串联成集农耕体验、休闲与苗乡风情于一体的沉浸场景。
酒坊里,蒸制、摊凉、拌曲、发酵……游客能体验每一道传统工艺。农家乐里,游客则能体验“高山流水”敬酒礼的热情。去年,全村接待游客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0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6万元。
黔地多佳酿,匠心代代传。台江县富强村“展喜酒坊”的苗家酸米酿、思重阳米酿、稻作清米酿,凯里瓮港村的“下司瓮港”黑米酒,镇远报京乡的“侗韵报京”小米酒……近年来,一个个植根本土的米酒品牌逐渐崛起,进军全国超300亿元的米酒市场,并通过“米酒+文化+旅游”的模式,让这缕醇香持续扩散,酿出一方新希望。
稻香、米香、酸香、醇香……一粒米,有多少种味道?
答案写在梯田倒影里、灶台热气中、农人笑脸上……汇集成贵州山乡最深情的丰年答卷。
在茅台镇云柳村的高粱基地,工人穿梭于田间,娴熟地采收成熟高粱,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高粱种植户孟凡进
我照料着七十多亩高粱地
我是遵义市仁怀市鲁班街道山水社区的一名高粱种植户,和高粱打交道有16年了。
2009年起,我便一头扎进了高粱地,从自家的20多亩地,到现在流转土地、帮亲友耕种,手里共照料着70多亩高粱地。
仁怀市大坝镇簸箕坝村高粱基地
今年,我家高粱大丰收。这些年种高粱,我一直守着老祖宗传下来的种植经验。比如种植排布采用宽窄行,行距控制在2尺左右,窝距也严格保持在30厘米以上,既保证高粱生长时通风透光,又方便管理。
高粱秆的处理也藏着学问。把收割后的高粱秆收集起来,拌上腐熟的羊粪一起发酵,再撒回地里就能增加土壤肥力;种过高粱的地,下次轮种豆类,养护地力的同时,还能减少病虫害。
政府也免费提供优质种子,还签了订单收购,更有保护价兜底,让我们种得踏实。这些年,靠着种高粱,我年收入10多万元,不仅买了皮卡车、摩托车,还供着孩子上学。如今,我采取“高粱+蔬菜”套种模式,每亩地能多赚4000元,收入更上一层楼。
村民在仁怀长岗镇茅坡村晾晒高粱(无人机照片)
猕猴桃种植户王平
勤管护才能出好收成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话讲得一点都没错。今年我种植了20多亩猕猴桃,亩产接近2000斤,比以往多了一两百斤。猕猴桃种植不算难,但要丰产,必然少不了精心管护。
2013年,我就开始在六盘水市青林乡灰依村种植猕猴桃。每年4月是最忙的时候,猕猴桃花相继开放,就要准备给猕猴桃授粉。授粉前,花粉要先在常温湿润的环境下静置一夜,这个步骤叫醒粉。醒粉如果不充分,花粉活性会偏弱,藤上结出来的果就会很小,甚至结不出果。
5月,猕猴桃落花后,果子慢慢长大。这个时候要给果子套袋,将虫害隔离在外。
别看我懂这么多,刚开始种植猕猴桃时,我也走过很多弯路。后来,乡里担心种植户遭受太多损失,就通过相关部门联系市里甚至中国科学院的专家,教大家种植技巧。如今,青林乡的猕猴桃个头越来越大,卖得也越来越远。
农技推广员王静
用大白话讲清知识点
我是黔东南州施秉县的一名农业技术推广员,自2015年在食用菌厂接触茯苓,便与这味中药材结缘。2017年回乡后,我建起自己的茯苓基地。
我深知,好的技术必须让农户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我通过短视频,将整地、接种、管理到采收的过程都展示出来,用朴实语言讲解技术要点。许多农户看了我的视频后,开始尝试种植。
王静受邀到茯苓种植基地做技术指导
仅有线上指导远远不够。只要农户需要,我都会上门手把手教。第一年尤其重要,投入再多时间也要确保他们掌握技术。我们的菌种质量稳、服务跟得上,回购率特别高,菌包销量从去年的20万包增加到今年的90多万包。
王静在直播
今年仅在黔东南,我就帮种植户对接销售了50多万斤茯苓。看到他们增收致富的笑脸,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茶农柏连琼
机械采茶收入涨
我家住黔西南州普安县茶源街道联盟村大洼组。从我10岁起,就跟着家里人在茶山上转。
如今,我家拥有18亩多的茶山,一年算下来能增收10多万元。这段时间,我们正用机械采收夏秋茶。从去年使用机械采茶以来,效率得到了很大提升。以前二三十人才能采完的茶园,现在一台机器、一个人就能完成。
效率一提,收入也跟着涨。去年,光夏秋茶就比往年多赚了三分之一,今年行情也不差。
茶山想有好收成,光及时采摘自然不够,平时还得精细管。每年春茶采完后,我们就赶紧修剪茶树,紧接着施肥、打药。夏茶采完再追一次肥,等到11月还要统一冬管。早些年全凭自己摸索,后来政府和企业组织培训,咱们的管理也越来越有章法。
除了打理茶园,我还在附近茶企上班,每月能挣四五千元。回头看这40年,我从一个扯着父母衣角上山采茶的小丫头,变成了今天靠茶叶过上好光景的茶农。
来源 贵州日报
上一篇:美国拖欠联合国逾30亿美元会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