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南北中 黔地看丰收|和美乡村不负耕耘 丰收答卷鼓舞人心
来源:天眼新闻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23日

wechat_2025-09-23_095800_361.png

版面图片.jpg

金风点染千重浪,黔地丰饶万物新。9月23日,“中国农民丰收节”如期而至。今岁殊为关键,既是国家“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亦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最后一年。


值此历史交汇点,贵州日报携手全省九个市州主流媒体,共同启动“东西南北中 黔地看丰收”大型联动报道。记者扎进坝区车间、走进田间地头、迈入乡村书屋,触摸泥土深处的经济脉动,收割田野之上的精神食粮,为贵州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书写生动注脚!


17581743062939.png

秋收至,仓廪实。丰收的欢歌此起彼伏。从乌江沿岸到苗岭深处,从侗寨鼓楼到布依村落,贵州各地农民以天地为画布,用金黄的稻谷、火红的辣椒、橙黄的玉米、赤色的高粱等作颜料,绘就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晒秋”图景——晒的是粮食增产的喜悦、晒的是和美乡村的幸福、晒的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画卷。


近年来,贵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聚焦“国之大者”“省之大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一产增加值和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粮油生产再获丰收,特色产业优势不断扩大,“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有效推进……贵州农业农村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三农”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饭碗端牢 农民增收


大豆玉米“一田双金”,多年生水稻“一种多收”,高粱产量大幅提升……秋风又起,各地欢庆着粮食的丰收。


铜仁市石阡县聚凤乡廖家屯坝区,千亩连片的复合种植基地中,玉米植株挺拔,大豆苗悄然铺展。农民杨秀富站在田埂上,黝黑的手指捻开饱满的豆荚,喜悦绽放在他皱纹舒展的脸上,“玉米秆和豆苗套种下来,一亩地能多挣2000多块钱!”这“一地双收”的智慧,让坝区亩均产值轻松突破5000元。


视线转向铜仁市思南县许家坝镇的多年生稻品种鉴选基地,老稻农张建国蹲在田埂边,手指轻抚稻秆,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往年收完稻,又该愁明年育秧、插秧的事了,现在种的这个‘懒人稻’,种一次,收几回,少弯腰、少流汗,口袋却不见瘪,一亩少花几百块成本,多挣千把块收入。”张建国感叹。


同样的丰收场景在遵义仁怀市长岗镇的高粱基地上演,一位正在收割高粱的农户笑着说,“今年用了贵州大学农技专家带来的新技术,高粱长得格外好,穗头大、籽粒饱,往年常见的病虫害也少多了。收入能涨不少!”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在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强力带动下,惠农政策激发种粮户内生动力,各级农技人员聚焦关键品种、关键环节、关键区域,因地制宜优化集成,灵活多样的高产示范样板田在广袤田野上“比武”,秋收时节大放异彩。


打造特色 高效而行


清晨的阳光洒在铜仁市思南县大河坝镇桃子岩村的张海家庭农场,几十头肉牛壮实精神,嚼着新鲜青贮饲料。


2023年建场以来,这个牛场从年出栏26头发展到今年已出栏50多头,并带动5名村民常年务工,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


金黄刺梨果挂满枝头,肉牛产业不断壮大,火红辣椒堆成小山,茶香与果香在车间交融……昔日“提篮小卖”的贵州农产品,如今正通过特色化、品牌化、产业化之路,实现“优质优价”的华丽转身。


今年,我省把品种品质品牌作为贵州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抓手,走高端化、绿色化、品牌化的路子。抓品种培优,加快建设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和畜禽种质资源基因库;抓品质提升,加强优良品种示范推广,提升科学种养水平;抓品牌建设,持续培育遵义朝天椒、关岭黄牛、都匀毛尖等10个全国农业品牌精品,打造一批全国有影响力的“贵”字号农业品牌。


和美乡村 幸福万家


秋季,云贵高原山河丰盈,草木茂盛。


毕节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白墙青瓦、院坝整洁,村民们的幸福日子如热烈绽放的三角梅一样火红;铜仁市万山区黄道乡丹阳村村民分工协作,将一车车蔬菜发往粤港澳大湾区;榕江用一场场“村超”,让世人记住榕江乃至贵州的多彩风情,也让世界看见中国乡村的幸福模样。


夕阳西下,黔西南州兴义市万峰林街道纳灰村,村民李奶奶在刚清理整治好的小菜园里摘着新鲜的豆角。改造后的无害化厕所洁净便利,集中圈养的鸡舍闻不到异味,分类垃圾桶整齐摆放,处理后的生活污水用于灌溉,滋养着菜园。


2025年,贵州将“两清两改两治理”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十件民生实事”,细化专项指导意见和工作方案,确保政策精准落地。同时,创新采用暗访调研与季度专题片曝光相结合的方式,让乡村环境治理问题无处遁形,整改及时有力。


各地人居环境有效提升,秋收时分,在绿水青山间,书写着乡村振兴最温暖、最坚实的民生答卷。


9f559d3a-23d9-45da-b46a-5569d5e58cec.jpg

贵阳市百花湖吸引众多省内外游客乘船游玩。 熊洪全 摄


农旅融合 百花湖畔客盈门


丰收时节,漫步在贵阳市观山湖区百花湖畔,湖面如镜,倒映着连绵青山,百余个峰丛岛屿静卧水中,宛若一幅水墨丹青。湖畔村落里,村民们正热情地接待八方来客,一张张笑脸写满了幸福与希望。


谁能想到,5年前的石操村还是另一番模样。村民郭士龙回忆,“以前出门务工,一年收入5万多元,日子过得紧巴巴。”如今,他将自家农房租给贵州景峻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改造为“塞伦斯·胜境”民宿,不仅每年可获得11万元租金,还参与民宿运营,月工资5000元。“收入翻了一番,村子也越来越美,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该民宿经理刘晓金介绍,“14间客房全部按酒店标准打造,避暑季几乎天天满房,还承办多场婚礼和会议活动。”民宿聘用七八名本地村民,人均月工资3000余元,真正实现“家门口就业”。


“十四五”以来,贵阳积极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推进“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观山湖区依托百花湖优越的自然生态,走实农旅融合之路。石操村委会副主任徐正权表示,村里抢抓机遇,建成污水处理系统,完成道路硬化与景观提升,并积极推动村民盘活闲置农房发展民宿产业。目前,全村已有约20户村民改造闲置房屋经营民宿,56户完成宜居农房改造,民宿集群初步形成。自去年营业以来,平均每户民宿营收约10万元。


石操村的蜕变,是百花湖镇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百花湖与红枫湖并称贵州高原“姊妹明珠”,自然景观资源丰富。近年来,该镇持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成停车场23个、农体广场25个、镇村两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8个,创成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市级2个、区级9个。今年避暑季,共接待旅居游客377人。


在邻近的朱昌镇高寨村,云湖兰山综合服务体项目展现出农旅融合的创新活力。作为“小兰山数字文化产业生态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建筑面积约6500平方米,集商务会务、文化展示、生活配套、休闲服务等多维功能于一体。项目负责人冷启平说,“我们通过村企合作,以入股分红、就业带动、产业辐射等方式,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共同增收。”


该项目试运行两个多月以来,已吸引大量来自广西、重庆、成都等地的避暑游客,总营收约85万元。


浙江嘉兴游客刘国琳称赞,“这里凉爽宜人、村庄洁净、村民热情。散步山水之间,听鸟鸣虫唱,实在是一种享受。”


如今,百花湖畔的村庄焕发新颜,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赚上“生态钱”,共享农旅融合发展的喜悦。绿水青山间,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正越走越宽广。


六盘水市融媒体中心全媒体记者 郭坤 袁景建.jpg

六盘水市水城区米箩镇种植大户张军采摘猕猴桃。


电商引路 水城珍果香四方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刚采摘的水城红心猕猴桃,皮薄肉嫩、香甜多汁,当天采摘当天发货!”金秋九月,六盘水市水城区米箩镇的万亩猕猴桃基地硕果盈枝,种植大户张军在果园里边采摘边直播。屏幕另一端,订单与好评不断刷新。


“过去靠批发商收购,价格低还常担心卖不完。现在通过电商,一天就卖了480多单,价格也上去了。”张军边回复留言边指挥打包,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张军的转变,正是水城区以电商推动农特产品出圈的生动写照。


水城区红心猕猴桃因果肉细腻、含糖量高深受好评,但受制于交通与销售渠道,一度遭遇“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为打破这一局面,当地锚定电商赛道,多举措探索发展路径,让优质农特产品搭上数字经济快车,触网腾飞。


搭建平台、培育主体是发展电商的首要抓手。2023年,水城区建成电商直播基地,免费为本土企业提供设计、包装、直播运营等孵化服务,目前已联动13家本地电商企业、10余名本土达人和200多名全国分销达人。同时,邀请专业导师开展电商培训,覆盖创业者、企业员工和农户等群体,累计培训超1.6万人次。截至目前,全区已有电子商务经营主体86家,网络店铺623个,培育主播117人,多元电商生态逐渐成型。


创新营销模式、打通物流梗阻,为猕猴桃销售保驾护航。当地推行“源头直播+物流联动”机制,主播深入种植基地,现场展示采摘、品尝环节,直观呈现产品品质,有效增强消费者信任。物流方面,整合多家快递资源,构建起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保障猕猴桃快速新鲜送达。此外,积极拓展天猫、淘宝等平台销售渠道,今年上半年新增电商主体6家,1至7月实现网络零售额1.54亿元,其中猕猴桃线上销售额截至9月已达1573.33万元。


借助东西部协作机遇,水城区进一步拓宽市场版图。与广东中山合作建立供销助农电商平台,开设“水城印象店”,通过“直播+团购”模式实现产品15小时直达大湾区。如今,水城红心猕猴桃不仅热销国内,更走向东南亚市场,实现品牌与销量的双提升。


一颗小小的红心猕猴桃,正成为水城区乡村振兴的“甜蜜引擎”。在电商赋能之下,越来越多农户享受到数字经济红利,地方特色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


遵义市湄潭县永兴镇茅坝村村民李治明收获饱满的稻穗。.jpg

遵义市湄潭县永兴镇茅坝村村民李治明收获饱满的稻穗。


“四良”协奏 黔北稻浪千重金


秋风拂过黔北,稻香弥漫田野。在遵义市湄潭县永兴镇茅坝村,连片稻田翻起金色波浪,收割机隆隆作响,穿梭于亩亩良田之间。村民李治明捧起一把饱满的稻穗,笑容灿烂,“今年种了21亩水稻,亩产超1000斤,收入6万多元!”这张丰收笑脸,正是遵义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深度融合,助力水稻单产提升的生动见证。


一亩良田,夯实丰收根基。


“我们眼前的这片良田,土壤肥沃、渠系配套,稻油轮作等模式,不仅实现了一田多收,更让茅贡米等品牌声名远扬。”李治明说。一片片良田,宛如大地的指纹,记录着生命的轮回与丰收的密码。


今年,遵义全市已争取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50.9万亩,覆盖播州、桐梓、习水、仁怀等10个县(市、区)。各地正抓紧开展项目初步设计和财政评审,预计10月底全面开工建设,为水稻等粮油作物生产提供较好的耕种条件。


一粒良种,提升源头产出。


茅坝村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雨量充沛,素有种植优质水稻的传统。早在清代,这里出产的“茅贡米”就因品质上乘成为贡品,如今更是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目前,该村优质水稻种植面积已达3.1万亩。测产现场,湄潭县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王勇欣喜地说,“泰优808这个品种,亩产达到了624.4公斤!”


近年来,遵义持续强化品种优化,搭建“看禾选种”平台,集中筛选推广了一批优质、高产、抗性强的新品种,为水稻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一套良法,提升种植效益。


茅坝村水稻种植示范基地不仅承担品种筛选,也是轮作栽培技术的试验田。种植大户李林一边忙着水稻收割,一边筹备油菜播种,“我们流转900多亩土地推行稻油轮作,预计今年总收入突破300万元。”


以绿色高质高效行动为抓手,遵义扎实推进粮油绿色高产高效技术示范推广和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全面推广无纺布钵苗育秧、“两增一调”高产栽培等新技术。今年以来,两项技术推广完成率分别达115.25%和104.85%,成效显著。


一批良机,赋能现代农业。


秋收时节,茅坝村积极组织“合作社+农机户”协同作业,联动多家社会化服务主体开展机械收割,效率大幅提升。“每亩收费100元,一天能收55亩、大约30吨粮食。”农机手曹正恒介绍。


围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遵义聚焦单产提升、农机补短板,在红花岗、播州、湄潭、仁怀、习水等地分别建设500亩市级示范点,预计机械化率超85%,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一笔增收账,绘就振兴图。


“四良”融合不仅推动粮食生产提质增效,更实实在在鼓了农民的钱袋子。农情调度数据显示,2025年,遵义全市水稻种植面积、总产和单产预计实现全面增长,增幅分别为3.26%、5.54%和2.21%。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京马村村民余登芬栽种的刺梨迎来丰收。.jpg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京马村村民余登芬栽种的刺梨迎来丰收。


科技妙手 安顺山果富农乡


秋意渐浓,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京马村的国良金刺梨种植基地里,一簇簇金黄的刺梨果压弯枝头,农户们正忙碌地采摘今年丰收的果实,欢声笑语在山间回荡。


“今年又是个好年景。”基地负责人余登芬一大早就来到基地,脸上洋溢着喜悦,“我家种了190亩金刺梨,鲜果全是订单收购。去年收入80多万元,今年肯定还能再涨。”


谁能想到,这片如今硕果累累的金刺梨,曾险些被挖除改种。


2010年,余登芬在京马村流转190亩地开始种植金刺梨,三年后初次挂果,就带来了10多万元的收益,当时每斤鲜果能卖到20元。


然而好景不长,2014年产量增加后,却遭遇了“销售难”。“果子卖不出去,收入断了,但贷款和工人工资还得付,”余登芬回忆,“那时候真动过改种的念头。”


转机来自科技与政策的双重助力。安顺市林业局副局长王胜富表示,“产业可持续发展,利器在科技;产业做强做大,根本出路也在科技。”近年来,安顺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刺梨种植提质、加工提升、标准品牌、市场建设,着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2014年底,贵州天赐贵宝食品有限公司在安顺经开区投产,推动了金刺梨精深加工的发展。原汁、果干、饮品等一系列产品陆续推出,使金刺梨从山间野果变身大健康新宠。


“有机金刺梨原浆采用‘两次冷灌装,全程非热杀菌技术’,能够有效地保留原料的营养。”天赐贵宝董事长闫福泉介绍,通过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合作,企业创新加工技术,不断研发出新产品。


科技引领之下,安顺金刺梨逐步形成集群发展态势。目前,安顺全市金刺梨种植面积已达7.35万亩,培育加工企业6家,建成原汁生产线8条,开发出休闲食品、酒水饮料等40多种产品,打造了“魔梨”“黔之梨”“黔力宝”等20多个品牌,实现从种植、研发到销售的全链条覆盖。


产业发展最终要惠及农民。安顺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对鲜果实行保底收购,切实鼓起了百姓的钱袋子。2024年,安顺金刺梨全产业链年产值近5亿元,带动2.94万农户实现增收,户均年增收超1500元。这颗小小的“金果”,正成为安顺乡村振兴路上名副其实的“希望果”。


威宁产投生态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在分选中心分拣苹果。


硕果盈枝 威宁苹果红胜火


“几千亩苹果还没下树,就已经被订购一空了。”阳光下,红彤彤的果子挂满枝头,汪亚波掀起草帽,笑容满面:“这就是我们的‘红火日子’!”


九月金秋,丰收在野。在位于毕节市威宁自治县迤那镇的贵州威宁产投生态果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苹果基地里,负责人汪亚波正和农户们一起忙碌着,进行早熟苹果采收的收尾工作。目前,该公司种植苹果8600亩,预计总产量1万吨,早熟苹果从7月下旬就开始采收、分选和销售。


“客户都叫我们的苹果‘小甜心’。”汪亚波自豪地说。威宁苹果得益于低纬度、高海拔、日照足、昼夜温差大等自然条件,不仅色泽鲜艳、口感脆甜,而且水分充足,深受广州、深圳、上海等地消费者喜爱,甚至还远销越南、泰国等海外市场。“威宁苹果比北方产区早上市15到20天,我们靠这个时间差抢占市场,好品质也赢得了好口碑。”


苹果刚从基地运出,丰收的喜讯就已传到了分选中心。


“今年分选线经过升级,效率比往年提高了一倍以上。”贵州威宁产投生态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分选中心相关负责人杜辉介绍,通过扩充产线和升级智能识别系统,分选的产能和精准度都大幅提升。


配合2万吨存储量的智能化气调库,中心现已实现“高效分选+冷库贮存”一体化运作。客户线上预约后,当天即可随货返程,发货效率显著提高。截至目前,早熟苹果已发货3500多吨,预计国庆期间7000余吨将全部发完。


未摘先售,“红”遍全球。威宁苹果传递着丰收的“甜蜜”,也映照出蓬勃发展的“甜蜜产业”。目前,威宁苹果挂果面积稳定在15万亩以上,年产量约28万吨,品种涵盖嘎啦、米奇拉、黔选3号等10多个早、中、晚熟品类。产业链不断提质升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更多群众腰包“丰收”,真正过上了红火日子。


a9d3fd1f4134970afc5bf150f51064c6a6865d8a.jpg

铜仁市江口县贵贵抹茶食品有限公司数字化月饼生产车间


产业领跑 铜仁抹茶销全球


9月14日,在铜仁市江口县的贵茶集团精制车间里,全球规模最大的抹茶单体精制车间与一流的自动化生产线正全速运转。透过10万级洁净车间的玻璃幕墙,一幅现代工业与自然诗意交融的画面跃然眼前—抹茶粉如一道流动的翠瀑,倾泻入密封罐中。这些抹茶粉的细腻程度令人惊叹,平均粒度超过1000目,部分产品甚至高达1300目,远超国家标准,成为铜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这条生产线采用的是低温球磨工艺,更好地保留抹茶的天然色泽和营养成分。”贵茶集团钟进指着车间的自动化、智能化磨粉设备说。自2023年铜仁抹茶成功“出圈”以来,当地政府紧抓机遇,将茶产业列为全市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首,并定位为农业“五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的核心板块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主导产业。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铜仁梵净抹茶高质量发展集群规划》《铜仁市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铜仁市做大做强抹茶产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相继出台,铜仁抹茶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坝盘镇九龙山,茶农李小立正仔细核对着手中的单据。去年,他将家里的150亩茶园改种为抹茶专用品种。“改造不仅拿到了每亩500元的补贴,鲜叶还能直供贵茶集团联盟企业,销路一点不愁。”他笑着掏出手机,翻出银行流水记录:“以前靠卖绿茶,一年收入大概35万元。现在光靠抹茶鲜叶,这片地就进账46万多元,改得值,真划算!”


记者从铜仁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近年来,铜仁市逐步构建起一套以“龙头企业+联盟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为核心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在这一机制推动下,仅抹茶茶青收购一项,就为茶企和茶农每亩新增收入超过400元,全市抹茶茶园亩均收入已突破5000元,整个抹茶产业已成功带动40余家龙头企业和11万名茶农实现增收共赢。


如今,铜仁市已建成8.5万亩高标准抹茶原料基地,并拥有全球最大的抹茶单体精制车间、4条国际领先的碾茶生产线和4条抹茶生产线,年产能突破4000吨。这里开发出50多种抹茶及衍生产品,不仅销往全国30多个城市,更出口至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抹茶产销量位居全国首位,出口规模名列全球第二。


“中国抹茶看贵州,贵州抹茶看铜仁。”


2024年,铜仁抹茶产量达1300吨,销量突破1200吨,产品远销日本、美国、加拿大、新加坡、中国香港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字背后,是万亩茶园连绵起伏的绿色波浪,是群众稳步增收的温暖底色,更是“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生动实践。


微信图片_20241111141404~1.jpg

兴仁市潘家庄镇弥勒屯村红心蜜柚


红心映秋 黔西南柚满枝头


“柚”是一年好“丰”景。黔西南州兴仁市潘家庄镇弥勒屯村的800亩红心蜜柚即将迎来丰收。步入果园,只见累累硕果压弯枝头,柚香清浅,浮动在微凉的空气中,引人驻足沉醉。村民们正悉心管护,指尖轻抚过每一个沉甸甸的果实,仿佛在守护这一年中最珍贵的馈赠。一片忙碌之中,洋溢着对丰收的真挚期盼与温柔呵护。


“从前种地,只够勉强糊口。如今改种柚子,收入翻了几番。”在弥勒屯村的柚园中,弥勒屯村党支部书记徐玉华与村民李正富手捧丰润饱满的红心蜜柚,笑容比柚香更甜。“这些年,政府大力扶持水果产业,派专家上门指导技术,还帮我们打通电商渠道。如今咱们的柚子不光本地抢手,更卖到了全国各地。这日子,真是越过越甜,越来越有奔头。”


这不仅是弥勒屯村的丰收图景,更是黔西南大地上处处可见的动人篇章。


黔西南州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5~18℃。得益于低纬度、高落差与温润气候的天然配合,这里成为水果生长的理想之地。不仅有红心蜜柚,樱桃、桃、李、柑橘、猕猴桃、芒果、火龙果等各类水果也在此轮番成熟,四时飘香。


近年来,黔西南州依托山地特色和“两江一河”低热河谷优势,积极适应市场变化,推动水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截至2025年8月,全州水果种植面积已达105.6万亩,投产72.6万亩,产量突破60万吨。


在弥勒屯村的果园里,累累果实承载着丰收的希望,也映照出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这些果实不仅充盈了农户的“钱袋子”,更通过联动包装、物流、电商等产业,为乡村经济注入持续动能。


“黔西南州将持续发挥资源优势,完善产业链、强化品牌、拓展渠道,推动精品水果产业走向规模化、标准化,让黔西南的果香飘向全国,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黔西南州农技推广中心经作科科长(高级农艺师)毛启昌说。


如今,黔西南的水果产业正以昂扬之势,书写产业兴、乡村美的壮丽诗行。正如弥勒屯村枝头那饱满的蜜柚,它们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是农人幸福的见证,更是乡村振兴在这片土地上生动而甜蜜的实践。


岑巩县水尾镇驾鳌村岩下侗寨的孩子们在“农家书屋”看书。


文化润寨 岑巩驾鳌焕新颜


金秋时节的黔东南州岑巩县水尾镇驾鳌村岩下侗寨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村边的文化广场上,铺满了金灿灿的稻谷和红艳艳的辣椒,微风拂过,质朴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长廊下,老人们悠闲地坐着闲聊,孩子们追逐嬉戏,勾勒出一幅祥和温馨的乡村画卷。


岩下侗寨依水而居。河流带来了滋养和欢乐,也让世居于此的村民担忧,担心孩童夏日玩水发生危险。依托农家书屋设立的暑期公益课堂,不仅成了孩子们假日里的“安全港湾”,更让知识的种子在山间发芽—孩子们捧着书本时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恰是比田间稻穗更珍贵的“精神丰收”。


“以前最怕孩子瞒着大人偷偷下水,现在好了,孩子们都主动往书屋跑,我们悬着的心总算能放下了。”驾鳌村党支部书记吴宗义欣慰地说。岩下侗寨现有199户共899人,公益课堂不仅为孩子们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更温暖了全村人的心。


大学生志愿者杨东基对此也深有感触:“书屋就像我们在侗寨的另一个‘家’。每天带着弟弟妹妹们读红色故事、做手工游戏,他们笑得开心,家长们也觉得安心。”


农家书屋的诞生,背后藏着一段村民共谋发展的动人故事。近年来,传统木屋慢慢换上砖房新装,侗寨风貌有了新变化,集体活动场所也盼着焕新,村民们也期待更丰富的文化生活。


于是,2017年底,他们先后召开30余次协商会议,最终决定自筹资金,亲手建起属于自己的文化活动中心。并推选出19人组成筹建委员会,自主设计、多方奔走筹款,在一次次沟通中化解分歧,一步步克服资金短缺的难题。


2020年4月,一座既延续侗族传统特色、又满足现代多功能需求的文化活动中心终于落成。中心内设有合约食堂、文化长廊、农家书屋和侗文化展区等,迅速成为岩下侗寨新的精神核心。


文化中心的建成,激发了村民更深层的文化需求。乡贤和政府部门纷纷捐赠图书、电脑,如今书屋藏书已达1.5万册;村民还自发成立教育发展基金会,推选出义务管理员,持续助力青少年成长。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吴宗义说。如今,这座书屋早已超越阅读的场所,成为传承文化、培育新风的重要平台。假期里,有跨省而来的志愿者支教;平日里,乡村春晚、体育赛事等群众活动年参与超过300人次。


70多岁的老党员吴金花也很高兴:“现在孩子们能在这么好的环境里学习,有空调、有电视。前几天我们还一起看了阅兵仪式,大家都很激动,感觉特别幸福。”


从防范溺水到培育新人,从弥补亲情到传播文化,书屋正如一座照亮侗寨的文化灯塔,用书香汇聚乡情,以文化浸润乡土,悄然改变着一村一寨的命运轨迹。


四季常青 都匀文峰菜满园


秋日的都匀市平浪镇文峰村,田畴叠翠,蔬果飘香。在这里,生态优势正悄然化作产业活力,推动着特色蔬菜种植从“一季一收”走向“四季常青”。


村民.png

文峰村农户怀抱丰收的南瓜。


走进文峰村火壤片区的南瓜种植基地,这里背靠青山、光照充足,连片南瓜藤蔓舒展,饱满果实缀满其间,农户们穿梭采摘,将南瓜整齐码在田埂边。“家里收完稻谷我就来这儿干活了,每天能挣一百来块,日子踏实多了!”农户骆治为说。


不远处,农机驶入田间,载满一车车南瓜。“以前全靠人力,又慢又累。现在机械运输,效率翻了几倍!”农机手宋祖元感慨道。


今年,文峰村依托海拔适宜、光照充足的自然条件,依托村集体经济整合百余亩土地,首次试种南瓜便迎来丰收。“亩产约3000斤,效益超预期。”村党支部书记宋祖尧说,“明年打算将基地扩至200亩,让更多生态资源变成产业资源。”


西葫芦大棚里,又是一番温暖景象。棚内暖意融融,农户们正忙着翻整土地、点播种子,分工协作间动作娴熟有序。“上半年种的生态黄瓜很受欢迎。下半年气候转凉,我们引进耐寒西葫芦进行种植,既避免土地闲置,又契合季节特点,让大棚持续有产出、有效益。”基地负责人刘丙文说。


文峰村的产业发展成果,得益于土地“以小并大”整合政策。以前土地零散,难以规模化种植和配套现代化设施。村“两委”通过走访农户讲解政策,以“农户自愿、集体统筹”整合土地,建成配备高效滴灌、智能温控设备的大棚基地,构建起了完整的产业链。


“自2022年集中流转土地发展生态蔬菜以来,我们已稳定带动50多户农户就近务工。”宋祖尧掰着手指算账,脸上满是自豪。


文峰村的蜕变,是黔南州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的缩影。从蔬菜种植到生态养殖,从农产品加工到乡村旅游,绿色产业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为乡村振兴铺就了一条充满生机的康庄大道。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上一篇: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别报道之山乡丰年|风物志

下一篇: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别报道|山乡丰年之丰收账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