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中国气象局在2025年全国暑期文化和旅游消费季主场活动中,发布了16条全国暑期避暑旅游路线,其中“探云贵山水景观·享滇黔舒爽人生”路线包括贵州喀斯特地貌、溶洞、天坑、瀑布等多处自然山水景观。此外,在近日发布的第七部《康养蓝皮书》即《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中,贵州遵义市、六盘水市入选全国康养20强市榜单,赤水市、水城区、凤冈县、兴仁市、荔波县、兴义市、从江县7县(市、区)入选全国康养百强县榜单。
近期携程数据显示,贵阳跻身2025年暑假国内游TOP10城市,位列第5位。马蜂窝平台上,六盘水市成为避暑旅居的理想之选……贵州凭借夏季气候凉爽、自然风光优美、中草药资源丰富等优势成为全国避暑康养热门目的地。
夏季清凉+绿水青山,贵州康养底气足
贵州森林覆盖率达63.3%,9个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8.6%,夏季平均气温23℃,是全球同纬度最凉爽的区域之一。
随着盛夏来临,气温逐渐攀升,遵义市赤水天鹅堡·天岛湖景区又迎来了上万名来自四川、重庆等地的“候鸟式”旅居游客。“今年是第六年到这儿来避暑。这里夏天比较凉爽,空气好、水好,农贸市场的菜也很新鲜,价格也比较公道。”来自重庆的游客徐敏说。
遵义市赤水天鹅堡 · 天岛湖景区。陈仪银 摄
能吸引这么多回头客源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完善的康养软硬件服务。景区内的天鹅堡森林康养基地于2017年就被列为贵州首批省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另一个天岛湖森林康养基地于2019年获评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
景区所在社区党支部书记表示,“游客可以慢慢来,服务必须跑在前。”早在今年3月初,周边村、社区与景区协同合作,开展一场旨在提升服务品质的行动,如勾画新停车线、检查更新设施、家政培训、开辟新的 “农耕体验园”等,尽力让游客住得舒心,玩得开心,提高旅居游客满意度。
今年5月以来,天鹅堡·天岛湖景区已迎来超万名避暑游客,预计7月至8月高峰期将达到5万人。
赤水竹海。
当前,赤水市正充分利用资源与区位等优势,围绕“景区深体验、城区慢生活、古镇新场景、康养微度假”目标,突出“醉丹霞·宿赤水”主题,积极推动山地避暑、养生及休闲旅游的发展,同时全力构建“场景+住宿+多业态”的旅游小生态圈,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业态融合提供多元康养体验
从避暑观光旅游到避暑康养深度体验。7月4日,在2025贵州中医药康养产业发展对接会中,贵州省旅游民宿协会正式发布“草木织梦·山水愈心”贵州省中医药康养旅居线路。
民宿提供“五感疗愈”体验。
据主办方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贵州首次系统性推出省级中医药主题康养旅居线路体系,线路精准串联了贵州众多世界级自然景观,绚烂民族文化瑰宝,并有机融入苗医侗药、瑶浴古方、阳明心学、红色文化、天文科技等,并在民宿实景中呈现的“五感疗愈”体验等,让“民宿即康养目的地”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为游客打造出贵州味道十足的多元康养文旅体验。
除了中医药康养体验外,贵州夏季凉爽的气候,适宜的海拔,吸引不少运动爱好者前来“打卡”。作为六盘水马拉松的忠实粉丝,云南跑友石磊已连续参加9次赛事,他也深刻体会到了“六马”的独特魅力。“森林覆盖率高,湿地公园碧波荡漾,乌蒙草原云海翻涌……19℃的夏天,成了最奢侈的享受。”石磊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六盘水自然之美的赞叹。
今年是六盘水马拉松举办的第十届。十年来,赛事累计吸引了来自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3万余名跑者参与。
六盘水马拉松吸引众多跑友。尚宇杰 摄
十年奔跑,六盘水避暑康养市场也随之快速发展。马拉松赛道成为“绿色经济走廊”,串联起明湖国家湿地公园、梅花山旅游景区等新兴目的地,月照养生谷、梅花山旅游景区等康养项目也借势崛起,形成“马拉松+避暑康养”黄金线路,让众多游客“跑中游,跑中康养”。
政策体系支撑产业长效发展
当前,在老龄化加速、健康意识觉醒等多因素叠加驱动下,康养与疗愈已从“奢侈品”变为“必需品”。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应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近年来,贵州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较完备基础设施、旅游经济快速增长等大力推进康养产业发展。为保障产业长效发展,贵州陆续颁布《贵州省养老服务条例》《贵州省大健康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等文件,为贵州康养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及政策支持。
聚焦到城市层面来看,以“康养胜地、人文兴义”为城市品牌定位的黔西南州曾被联合国国际老龄问题研究所(INIA)授予“世界康养示范城市”称号。
黔西南州兴仁市东湖公园。 薏乡兴仁供图
黔西南州已出台《关于加快康养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等文件。《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将黔西南州定位为“国际山地运动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统筹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空间。
兴义万峰林景区。兴义旅游供图
在贵州财经大学现代康旅产业学院副院长王超看来,结合贵州各项优势,贵州康养旅游产业未来可通过构建标准化体系、开发康养资源、融合多元业态、塑造康养品牌和完善的政策支持等创新路径,实现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产业升级的协同发展,助力贵州从“山地公园省”向“国际康养高地”转型。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