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黔金丝猴。
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着令人惊叹的生物宝库。从巍峨的乌蒙山脉到蜿蜒的赤水河谷,从神秘的喀斯特森林到辽阔的高山草甸,这里就像一个巨大的生态博物馆,收藏着无数珍稀的生命形态。行走在贵州的山水之间,仿佛打开了一部立体的自然百科全书,每一页都记载着生命的奇迹。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西北部和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东南部的接壤处,图为生活在该保护区的黑叶猴。
图为赫章大韭菜坪盛开的野生多星韭,该县被誉为野生多星韭之乡。
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参天古木撑起绿色的苍穹,各种附生植物在树干上编织着生命的图案。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树冠,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这里是众多珍稀动植物的乐园,从树冠层到地表,每一个生态位都被巧妙地占据。高大的乔木为飞禽提供栖息之所,中层的灌木丛中活跃着各种小型哺乳动物,地面的落叶层下则是一个由昆虫和微生物组成的微观世界。这种垂直分布的生命格局,形成了复杂而稳定的生态系统。
每逢金秋,盘州一片片金黄的银杏叶点缀在枝头似金叶般耀目。
雨后,缀满雨珠的蛛网在林间轻轻颤动,蜘蛛伏于其上,以精密织就的“捕猎网”参与生态循环,从捕获的昆虫到滋养的土壤,每一次吐丝都是生命依存的生动注脚。
贵州独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丰富多样的环境类型。高山湿地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河谷地带的植物与高山物种在这里奇妙共存。这种环境的多样性为各类生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家园,使得贵州成为许多古老孑遗物种的避难所。在这里,可以看到银杉、珙桐等植物界的“活化石”正顽强生长,也能发现黔金丝猴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密林中悠然自得。目前,贵州有自然保护地237处,总面积达177.05万公顷,各类自然保护地的保护范围涵盖了贵州重要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90%以上的自然生态系统和85%以上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就地有效保护。
白鹭的存在与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密切相关,它们是生态系统健康的“晴雨表”。图为遵义市花茂村稻田里栖息的白鹭。
图为纳雍县勺窝镇的高山杜鹃林。
水系的分布进一步丰富了贵州的生物多样性。纵横交错的河流溪涧不仅滋养着两岸的植被,也为水生生物提供了栖息空间。清澈的溪流中,鱼类穿梭于石缝之间;宁静的湖泊湿地,成为两栖爬行动物的理想家园。
位于遵义市绥阳县境内的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红腹锦鸡、云豹等丰富动物资源。图为立于枝头的红腹锦鸡。
图为位于荔波县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白花兜兰。其为兰科兜兰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特有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仅分布于贵州荔波和广西。
季节的更替为这片土地带来动态的美丽。春天,山花烂漫,各种授粉昆虫忙碌其间;夏日,绿荫如盖,森林里充满生机;秋季,果实累累,为动物们储备过冬的食物;冬天,一些物种进入休眠,而另一些则展现出特殊的适应策略。这种周而复始的节律,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延续。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特殊的地理气候,造就了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侏罗纪残遗种——桫椤的天然避难所,是全世界桫椤分布最集中的区域。
正安县新州镇峰峦环抱、溪流纵横,喀斯特地貌和地下水资源造就这里暗河溶洞多,水质清且含矿物质,符合大鲵喜阴、静、清的习性。是大鲵的理想家园。
贵州的生物多样性,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更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和文化意义。每一个物种都是自然演化的杰作,有着独特的基因信息。每一种生态关系,都体现着自然界的精妙平衡。
江口县德旺乡坝梅村的珙桐花。
图为带着露珠的红豆杉枝条。拍摄于位于岑巩下寨村有“红豆杉王国”之称的红豆杉景区。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命以丰富的形式绽放。从微小的地衣到高大的乔木,从隐秘的洞穴生物到翱翔的飞禽,每一个生命都在诉说着它们的故事,都在编织着生态的网络。当我们静心观察,就能感受到大自然最原始的创造力,体会到生命最本真的美丽。贵州的生物多样性,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与自然最和谐的关系,也提醒着我们守护这份珍贵遗产的重任。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