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假期,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又称“红飘带”)人气十足。举着相机的游客、兴奋讨论的家庭络绎不绝,大家在一面红旗、一盏马灯引领下,沉浸式“重走长征路”。据统计,这个假期,“红飘带”日均接待游客近万人次,成为贵州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
贵州长征文化数字科技艺术馆(红飘带)。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旅游产业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的殷切期望,在贵州“四化”建设中具有比较优势。近年来,贵州充分发挥世界级文旅资源富集的比较优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聚焦资源、客源、服务,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促进文化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深度融合,奋力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挖掘人文内涵,文旅活力迸发
安顺天龙屯堡,石头古巷里烟火氤氲。非遗地戏的锣鼓声穿透街巷,地戏演员在高台上演绎金戈铁马。游客或驻足观赏,或跟着学唱,600年前的故事在沉浸式体验中变得可感可触。“我们每天安排九场地戏,就是要让游客能更深入感受屯堡文化。”地戏演员陈春伍说。
10月2日,安顺市平坝区天龙屯堡景区内游人如织。
贵州是文化资源大省,多元文化在此交融共生。近年来,贵州不断向内挖掘人文内涵,持续深入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沿着保护、阐发、创新、运用的路径,让静态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可体验、可感知的旅游资源。
随着人文内涵不断挖掘和旅游生态的持续搭建,贵州文旅融合热点频现:“黄小西吃晚饭”凭“山水颜值+民俗文化”稳居顶流,贵阳越界影城掀起“为一块屏奔赴一座城”潮流,贵州“村T”短视频浏览量破30亿次,民族时装周期间凯里绣里淘店铺销售额翻倍……
首届贵州“村T”民族时装周文创设计大赛成果展上,一名模特正在展示文创作品。
对此,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教授石培华认为,一系列现象级文旅亮点和爆点的出现,本质上是贵州对体验经济时代游客核心需求的理解和把握,特别是本土文化的现代表达兼顾了文旅产品在地性和全球化的需求,满足了游客对目的地真实性的深度追寻,也提供了“可带走、可分享”的时尚文化消费载体,让文旅活力持续迸发。
“文旅+”破界融合,重构消费场景
假日期间,黔东南州榕江县“村超”赛场人声鼎沸。“村超”全明星队与巴西银河联队的巅峰对决,吸引了全国数万名游客蜂拥而至。这场源于民间的体育赛事,已跃升为贵州文旅的“超级IP”。据统计,10月1日至7日,榕江县共接待游客55.2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52亿元。
贵州“村超” 现场。
“村超”的火爆并非偶然。近年来,贵州紧扣“提质增效、融合发展”要求,以“文旅+”为核心,推进文旅、体旅、酒旅、农旅、桥旅等多业态深度融合发展,让人流、资金流加速聚集,业态品质、服务品质加速提升,叠加释放贵州特色文化旅游势能。
9月28日通车的花江峡谷大桥,配套建设玻璃观景台、桥底步道和乡村体验线路,使游客既能俯瞰峡谷壮景,又能深入村寨感受人文风情,迅速成为国庆中秋双节期间的热门旅游目的地。
“这座大桥从设计之初就将交通、旅游、文化、科技融为一体。”贵州省交通运输厅总工程师许湘华介绍,这座桥不仅是通行工具,还是旅游目的地、文化载体,更是一座“科技展示馆”。
站在花江峡谷大桥的玻璃观光大厅中,可透过玻璃看峡谷。(图 陆丹)
数字技术则为文旅融合注入新动能。“一码游贵州3.0”实现了从行程规划到一键下单的完整闭环体验,“夜游黄果树”以光影技术演绎瀑布传说,“红飘带”通过AI虚拟交互、全息影像等技术,数字化全景再现长征路,推动旅游体验从“走马观花”向“深度参与”转变。
近悦远来,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不仅看到了绝美风光,还体验了侗族大歌、蜡染,这样的旅行太难忘!”日前,在肇兴侗寨,来自泰国的游客李美玲点赞贵州之旅。如今,越来越多像李美玲这样的境内外游客,将贵州列为旅行重要目的地。
推进文旅融合过程中,贵州持续发力境外市场,让“多彩贵州”名片飞向全球,今年1月在曼谷启动东南亚客源合作,5月赴澳大利亚举办“多彩贵州文化和旅游悉尼推广周”,6月于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开展“贵州活动周”展示非遗技艺,9月“音画贵州·非遗之韵”文旅推介会走进英国伦敦……
同时,贵州持续开拓周边市场,依托国际山地旅游联盟、黔川渝“西三角”文旅合作联盟等平台,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客源引流机制。
引客来,更要留客住,贵州同步提升接待能力与服务水平。今年以来,贵阳龙洞堡机场开通12条国际航线。截至9月中旬,该机场口岸出入境人员同比增长194.5%;完善“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交通网,推进“支支串飞”“小车小团”;优化重点景区外语标识、推出多语种宣传册,设“境外来宾服务中心”;打造民宿胜地、推进文旅数智化,让境内外游客尽享便捷舒适。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形成全球最大国内旅游市场,成为国际旅游最大客源国和主要目的地,旅游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成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贵州文旅的发展,正是这一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副院长孙小龙表示,得益于对在地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与文旅消费场景的大胆创新,以及在客源市场开拓与服务体验重塑上的持续优化,贵州探索出的文旅融合特色之路,强劲拉动了经济增长,助力了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