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关注贵州紫云三级联动零工市场体系
来源:农民日报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5日

8月25日,《农民日报》刊发文章《贵州紫云自治县构建三级联动零工市场体系——就业“家门口” 服务“零距离”》,关注贵州紫云自治县三级联动零工市场体系,如何保障劳动力稳岗就业。具体报道如下:

微信图片_20250825090318_186_125.jpg

“以前找工作,要到零工市场蹲守,还要等招工的人挑挑选选。”贵州省紫云自治县的陈文江在外打了几十年零工,实在没想到如今在家门口也能找到班上。轻点手机,在“紫云就业”抖音账号中陈文江浏览着各种招工信息,“这里不仅有招工信息,就连就业维权知识也讲得明明白白。”陈文江乐呵呵地说。

“不光是线上代找岗位、代办入职,还有线下入户推荐、现场陪伴咨询,紫云全面布局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起了‘15分钟’就业服务圈。”紫云自治县就业局局长邓志凯介绍,县里正一体化推进零工市场建设,打造“一站多能”和县乡村三级联动的零工市场体系,保障劳动力稳岗就业。

据了解,紫云自治县每年有近10万人在省外务工,留守在家的农民农闲之余往往选择在县内打零工。近年来,紫云自治县全县一盘棋,打出就业服务提升、就业政策落实、创业带动就业、技能水平提升、“头雁”引领带动“组合拳”,实现了外输就业与零工就业的有效融合。

“零距离”服务,构建“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

建平台、找好岗、选准人,从“等人上门”变为“送服务上门”——这是紫云的经验。建平台。紫云县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建设,优化提升就业服务能力,建成县级零工市场、零工驿站及“石榴红”劳动服务站、“安心专员·头雁”服务站共5个,13个乡镇(街道)对应建成零工驿站(点),构建了“零工市场—零工驿站—零工服务站”三级服务体系。

17525792823851_副本.jpg

找好岗。县人社部门与县域内企业、项目等零工集中用工需求主体岗位“无缝对接”,强化劳务协作对接,建立健全县内外用工主体动态用工需求数据台账,按用工或工种类型分级分类管理。

选准人。通过开通线上、线下登记通道,加大宣传力度,整合县内外用工资源,根据求职人员从事工种类别,建立求职人员动态台账。

在城南社区就业服务站,就业专管员龙秀军的工作文档上记录着辖区536名农民工的就业需求。辖区内易地扶贫搬迁人员狄付云想找份离家近的工作,龙秀军就为其量身选岗,推荐了水电安装的岗位,还陪同实地了解岗位。如今,就业成功的狄付云月均收入5000元。

像狄付云这样的灵活就业经历,得益于零工市场体系对岗位需求的精准捕捉和深度适配。今年以来,紫云自治县就业局累计收集县内外就业岗位2.6万余个,开展就业服务2.7万余人次,全县农村劳动力县内就近就业5.82万人。

“零担忧”培训,打造“结课即上岗”全流程链条

“顺利拿到焊工证后,工作更加稳定了,每月还多2000多元的收入。”在浙江省永康市,紫云籍务工人员王少海通过跨省异地职业技能培训,取得了特种作业操作证,不再因“无证上岗”而游走不定了。

技能培训是促进就业的关键。在浙江永康市、广东广州市南沙区等地,一场场跨省异地职业技能培训拉近了紫云籍务工人员求职与企业招聘的距离。在紫云县城,场景化安全培训也吸引了不少县内零工人员,参训人员对防范高空作业、临时用电高风险等“演练”一学一个会。

17495411287180_副本.jpg

“根据企业和务工人员实际需求开设‘订单班’,实现‘结课即上岗’。”邓志凯介绍,紫云自治县努力打造“岗位需求+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全流程体系,培训前会收储所培训职业工种、满足学员数量需求的高质量就业岗位,向培训合格学员积极推荐,努力实现优岗转化。对自行择岗学员,开展不少于3个月的就业跟踪服务和持续岗位推荐,确保100%稳岗就业。

培训不止于技能,针对省外务工人员,紫云自治县还提供出行能力提升培训,其中包含公共交通导航、电子支付等实操模块的“务工城市适应课程”;设立“出行服务驿站”,提供票务代办、法律咨询等配套服务;“务工互助地图”则标注各零工驿站、维权站点信息等,让供需双方快速“按图索骏”,迅速人岗相适。

“零门槛”选育人才,锻造“头雁”方阵

“头雁”韦小辉长期在广东种蔬菜,有着丰富种植经验。当韦小辉回到紫云四大寨的老家后,一点也没闲着,与他人合伙成立公司并流转1020亩土地,长期带领200余名工人(其中100余人是附近乡镇的返乡割菜熟手)规模化种植菜心、芥菜、香菜等蔬菜,每天有5万斤蔬菜销到粤港市场。

1740150784797307_副本.jpg

据了解,紫云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浙江、广东等地,还有2万多名随着季节变化辗转宁夏、甘肃等地,以蔬菜种植、管护、采摘为主。他们有的留在异乡努力打拼,有的回乡带领越来越多乡亲们创业增收,成了大家跟随和向往的致富“头雁”。

服务跟着务工人员走。目前,紫云自治县积极拓展外出务工地较为集中的劳务协作县(区)10余个,在浙江、宁夏等地组建“流动党员和务工人员服务站”和驻外劳务协作站,畅通前端供需对接,做好后方保障。紫云农商行还长期安排2名固定人员和6名临时人员跟随“雁群”迁徙,随时提供金融服务和其他维权、技培、矛盾调处等服务。

不唯学历资历,注重能力实绩。紫云自治县强化选、育、管、用全流程,优化提升“头雁”激励机制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强化“头雁”队伍的考核管理,通过精准服务释放增值潜力,将更多“优等生”培育成“示范生”。目前,全县累计认定“头雁”184名,带领务工人员跨省“振翅飞翔”。

“我们将锚定劳务品牌‘头雁’培育工作,构建外输引领、稳岗拓岗、返乡创业、本地零工‘四雁齐飞’就业服务格局,让更多紫云人实现稳岗就业增收。”紫云自治县人社局局长郭程遥表示。


上一篇:我国已成为全球157个国家和地区前三大贸易伙伴

下一篇:贵州首张“村BA”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落地“台江”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