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镇宁丁旗街道马鞍山村在中国农村合作运动发展中,创造性摸索出亲邻相帮、邻里互助的”季节性包工'管理模式,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关注。如今,丁旗街道传承先辈们好的经验和做法,发扬“新时代季节包工”模式,通过赋予时代新内涵,让其成为群众就业致富新渠道。

这两天,西秀区杨武乡的茶园里来了一批身穿红马甲的务工者,他们挥动锄头,顶着烈日为茶树除草,身旁一面书写着“丁旗新时代季节包工”字样的红旗正迎风招展。他们都是镇宁丁旗人,通过丁旗街道平台公司介绍来杨武务工的。

镇宁自治县丁旗街道刘官村村民 伍朝英
(同期声:他们(茶园)联系我们(丁旗)政府来杨武这里做活,100块钱一天,供中午饭吃。)

为了不在农闲时节造成本地劳动力闲置的浪费,丁旗街道成立平台公司,将全街道所有劳动力进行统一登记管理,每个村都成立务工队,平台公司找到务工机会后,就通过微信群将务工时节、地点和相关报酬信息进行通知,各村在保障自己正常生产生活的基础上,统计相关参加务工人员,再由平台公司统一安排人员到岗。

镇宁丁旗街道党工委书记 苏正兵
(同期声:通过季节包工的劳务输出,主要是解决一个供需矛盾,也就是我们闲散的和剩余的劳动力,以及我们需求方,也就是用工方和我们务工方信息不畅通的问题。)

“新时代季节包工”不仅解决了供需双方信息不畅的问题,还保证了群众自身的农业不被耽搁,同时也为贫困群众创造了新的增收机会。

镇宁丁旗街道桂家湖村村民 黄明忠
(同期声:(原来自己)走街上去(找活干)有一天没一天的,有人喊就得个几十块钱,没人喊就一分不得。有这个好政策,村里面驻村干部就通知我家到杨武茶园工作,每天得100元,得这个钱也解决家里的费用。)

镇宁丁旗街道刘官村村民 李忠芹
(同期声:在家每年做下来也得不到好多,现在政府对我们特别的关心,现在这种政策,实际真的对我们很关心,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中国农村的合作化运动发展中,丁旗街道的马鞍山村村民,共产党员沈志英就带领群众建立合作社发展农业生产,并和社员们创造性地摸索出亲邻相帮、邻里互助的“季节包工”合作社管理模式。后经县委工作组采编形成调查报告层层上报,引起毛泽东同志的高度重视,他将这篇文章题目改为《季节包工》后收入他亲自主编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并撰写了230字的按语。

镇宁丁旗街道党工委书记 苏正兵
(同期声:当时“季节包工”是基于解放初期,生产力匮乏,劳动工具简陋。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所以组织互助组这个“季节包工”模式。现在我们组织“新时代季节包工”,主要是基于我们脱贫攻坚,也是我们的一个抓手。)
相比于马鞍山“季节包工”模式,目前丁旗街道开展的“新时代季节包工”也在内涵、制度、机制、平台、保障、党建模式、技能和领域上有了新的内容。

镇宁丁旗街道党工委书记 苏正兵
(同期声:新内涵就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主要抓手和重要抓手;新制度是建立我们务工新的奖励工作制度;新机制是明确我们的奖励机制;新平台就是建立我们微信公共平台,畅通我们的务工信息交流;新保障就是为我们的务工者购买保险和养老保险,解除后顾之忧;党建新模式就是把我们的支部建在我们的务工支队上;新技能就是根据我们群众的需求,开展新的技能培训;新领域就是除了我们的农业领域以外,要拓展我们的城镇建设、农村电商、物流运输、家政服务等等的领域。)

截止目前,通过组织“新时代季节包工”,丁旗街道已经组织了两千六百多人次,务工者的收入也达到将近三十万元。

镇宁丁旗街道党工委书记 苏正兵
(同期声:下一步我们打算,不但把我们这支劳动队伍停留在我们丁旗务工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输送到外地,输送到更多的乡镇,更多的县区去劳动。)
安顺台记者:周全 章爽爽
下一篇:赵贡桥走访慰问困难老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