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雁归兴安”行动,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带动更多的贫困群体在家门口实现就近就业,助推脱贫攻坚。

一大早,位于经开区的贵州光大塑业有限公司厂房内机器轰鸣,工人们在生产线前正忙着为塑料编织袋进行拉丝、圆织、覆膜、裁切等工序的加工制作。据介绍,企业已有超过两百名员工在此上班,其中,绝大多数是附近的贫困户或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杨小买就是其中之一。作为昔日的贫困户,杨小买很早就到浙江打工,去年决定返乡时,恰逢企业招聘管理人员,多年在外打工学到的技术,在这里又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贵州光大塑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主任 杨小买:“这家公司的工资和外省的工资都差不多的,对我来说还是满意的,因为在这里,离家近,有什么事情还可以找我们王总帮忙。”

杨小买口中提到的“王总”,就是企业法人、董事长王道刚,同样作为一名外出务工人员,王道刚在外务工取得成功后,毅然决定回乡创业。可是,创业之初却遭遇了重重困难,关键时刻,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和人社部门的鼎力相助。

贵州光大塑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道刚:“在有困难的时候,政府都及时地鼓励我们一定要把企业做好,做强,做大,带动当地很多的贫困户到我们厂里就业。”

在党委政府和人社部门的支持下,该企业现月生产能力已突破五百万条,每月产值突破两百万元。王道刚也希望用感恩之心,安心做好企业发展,更好地回报社会。

贵州光大塑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道刚:“(党委政府)在资金、土地、就业方面给予我们公司很大帮助,以后我们企业发展,希望把质量做好,在公司发展的同时,吸纳更多的贫困户,在本地就业。”

在西秀产业园区内的一间商铺内,几名刚刚搬进彩虹社区的易地扶贫搬迁户开始了他们的创业历程。作为在外务工多年的年轻人,张超和他的合伙人正忙着进行一次性水晶航空餐具的包装工作。

西秀区东关办彩虹社区居民 张超:“我们在外面打工,学到的这个一次性餐具包装、生产,我们就想到把它带过来,自己投资做个小型加工坊,把这个产业带给大家。”

据悉,自今年八月创业以来,在当地党委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下,张超他们的产品已经逐渐打开了市场,不久后将产生经济效益。目前,张超他们还在积极申请“就业创业电商扶贫项目”的发展资金,希望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以此带动更多的易地扶贫搬迁户就近就业。

西秀区东关办彩虹社区居民 张超:“我们希望把这个加工坊做起来,然后把它扩大,带动小区一些带有残疾的,只要坐起手能动的,我们都能把他带动起来,让他有一份收入,让他在安置点不用愁,安安心心在安置点住。”

“雁归兴安”行动不仅激发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热情,也让不少大学生变心动为行动,来自平坝区羊昌乡的黄思锦就是其中之一。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的他,跟随父母回到家乡投身当地农业发展和改革事业中。
然而,创业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的困难更是多种多样。

平坝羊昌乡宏锦园负责人 黄思锦:“比如说一开始的土地流转,如何落实,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跟老百姓打交道,还有项目的落地、还有项目的扶持,资金上的跟进(等)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也得到了当地政府还有人社部门的大力支持。”

正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雁归兴安”的政策扶持,如今,黄思锦创建的宏锦园农旅发展综合体,不仅种植了四季苗木,发展了无公害林下土鸡养殖和平坝灰鹅良种繁育体系及保种场项目,更带动了周边二百三十余户贫困家庭实现就近就业。现在,从复旦大学生物系研究生毕业的妻子李娴,也加入到黄思锦的团队中,夫妻俩共同为乡村振兴事业而努力。

黄思锦的妻子 李娴:“(黄思锦)亲自去农户家,和各种农户打交道。我觉得他这种大学生难得的耐心很是感动了我。再加上现在政府的政策比较好,给了我们很多优惠,确实是挺有吸引力的。”

为留住人才,积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就近就业,大力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带动就业,2015年起,我市在积极推进全省“雁归兴贵”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下,因地制宜制定“雁归兴安”政策,并形成健全的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政策体系。

今年以来,全市共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3.15万人,完成全年工作目标的157.69%。其中对符合条件的280名返乡农民工提供创业担保贷款3195.72万元,对符合条件的734名返乡农民工提供创业场租补贴129.33万元,对符合条件的42名返乡农民工发放创业一次性奖补12.68万元。

省人社厅驻安顺就业扶贫工作队队长 市人社局副局长 胡世培:“(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返乡工作引导的力度,二是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第三是进一步加大返乡就业的服务工作力度,引导更多的有资金、懂技术的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
安顺台记者:周全 报道
下一篇:我市推进产业大招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