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礼!”11月26日,贵州师范大学礼堂,安顺市普定县靛山村的褚代洋、黄果树旅游区木厦河村的雷兴发,这两位“兵支书”同时抬手,向台上2名退役大学生回以标准的军礼,现场气氛庄重而热烈。
这是“牢记嘱托建新功 展现贵州新风采”2025年“新时代的贵州人”重点发布仪式暨“行走的思政课”活动现场的动人场景,也是安顺市“兵支书”队伍代表与高校青年开启的一场别样对话。

活动现场。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佳杰 摄
“把脚扎进泥土里,把时间花在群众上,你们的梦想终会长成替他人遮风挡雨的大树。”褚代洋话音刚落,现场响起潮水般的掌声。
没有讲台,没有PPT的辅助,仅一支话筒,一段质朴的话语,却成功将“大思政课”搬进了青年学子的心里。

贵州师范大学退役大学生士兵畅谈感悟。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佳杰 摄
从战场到乡村,他们以实际行动回答着青春之问。
“基层工作最难的是什么?”贵州师范大学数字人文学院学生严松松率先发问。“凝聚人心。100个村民100条心,把100条心拧成一股绳,就能干成100件大事。”褚代洋脱口而出;雷兴发接过话,“越难的地方就越能锻炼人。乡村全面振兴,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希望更多青年投身家乡热土,因地制宜抓好发展,展现新时代新青年的担当与作为。”
贵州师范大学退役大学生、法学院学生吕吉敏深受触动:“如果有机会,我也愿意像他们一样,把从军营里学到的坚韧与担当投入到乡村全面振兴道路上去,在新岗位上发光发热。”
活动现场,“兵支书”用带着泥土味的故事,感染着在场听众。靛山村构建“山上有茶叶、山腰有肉兔、山下有粮食”的产业阶梯,让荒山变身“金山”;木厦河村推行“党建+乡风文明”模式,让文明新风吹遍村庄;平元村“老兵突击队”啃下发展“硬骨头”,荣获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点;宜所村通过“五个100%”基础保障回应民生所需,借助数字化管理手段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机……

现场访谈。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佳杰 摄
从人民子弟兵到乡村全面振兴排头兵,岗位在变,军人的底色始终未变。“从‘兵支书’身上,我看到了他们面对新岗位新事物时敢为人先、从零开始的勇气,也学到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贵州师范大学数字人文学院2023级学生王涛说。
“在部队,每一个战术动作,只有练上千百遍才能更好掌握,基层工作中,把平凡的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为家乡人民贡献力量,一切创造都是美好的。”访谈最后,安顺市平坝区白云镇平元村“兵支书”肖正强、关岭自治县上关镇宜所村“兵支书”杨兵对青年大学生的寄语质朴又滚烫。
仪式尾声,来自贵州师范大学的20余名退役大学生士兵集体重温退役誓词:“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退役军人,我宣誓:……永葆军人本色,为军旗增辉,为军队争光。若有战,召必回!”从“敬礼”到“宣誓”,青春在传承中不断拔节。

重温退伍誓词。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佳杰 摄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学生陈艺说:“新兵连的第一课教会我什么叫‘集体’,‘兵支书’用实际行动践行‘不落下一人’的担当,作为新时代退役大学生士兵,我们要将这种精神贯穿成长全过程。”
“兵支书”把部队纪律变成乡村治理的执行力,让我明白青春也要“攻山头”;这堂课告诉我:把青春写在祖国大地上,才最有分量!……这堂行走的思政课引发现场青年学子的强烈共鸣,他们纷纷表示,要将“兵支书”的精神发扬在学习中,努力练好本领,投身建设家乡,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战场上书写青春答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上一篇:香港大埔火灾已致94人遇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