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都匀市轻纺产业园区规律的机器马达声中,流淌着两种不同节奏的生活诗篇。她们一位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女工罗仕敏,另一位是凭借奋斗在此扎根的外地组长唐海霞。她们用各自的选择与坚守,如同经纬线,用截然不同却又彼此交织的人生轨迹,共同编织着这个行业温暖而坚韧的底色。
幸福的半径,是一碗热汤的距离
对于罗仕敏而言,工作与生活并非需要费力平衡的两端,而是自然交融的日常。她的家,就在离园区不到两公里的邦水村;她的亲人,是每日可见的温暖。
“骑着电动车上下班也就十分钟。”罗仕敏的笑容里带着知足,“现在年纪大了,也不想跑得大老远的,刚好家门口就有事情做。”一碗热汤的距离,为她提供了充沛的精力,也让她成为了家庭中不可或缺的稳定力量。
这种便利,更深地织入了她的社会联结。离家不远,身边都是相识几十年的老街坊,闲聊时用的是最亲切的乡音。“谁家有个什么事,都能互相搭把手。”她说,“在这里工作,不只是一份收入,更是守着我的根。”对罗仕敏而言,这份“家门口”的工作,意味着安稳的收入、熟悉的乡情与触手可及的团圆。这份踏实的幸福,正是都匀市轻纺产业园区带给本地居民最直观、最温暖的好处。
轻纺女工在食堂就餐
罗仕敏是轻纺产业园区从无到有的见证者,“以前这边都还是田地,前些年就开始建厂啦,一开始招工我就来做了。”她指着窗外整齐的厂房说道。从最简单的踩线、压线,到现在能够熟练地做各种工序,这背后是无数次的技能培训、师傅的手把手教导,以及自己在流水线旁日复一日的实战。她的手艺,在针脚的方寸之间日益精进;园区的面貌,也在她和工友们的汗水浇灌下日新月异。
山海不远,奋斗处即吾乡
与罗仕敏扎根故土的“守”不同,唐海霞的故事始于一场跨越山海的“闯”。自1998年加入轻纺行业,她已在这个领域深耕了近二十年。从广东到广西,最终选择落脚贵州都匀,她凭借过硬的技艺与丰富的经验,担任起车间组长一职。对她而言,公司提供的宿舍和食堂,极大地免去了她作为异乡人的生活之忧。“住在宿舍,吃在食堂,一切都非常方便,让我能几乎没有后顾之忧地把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这种便捷的起居安排,让她迅速融入了新环境,并将这份安定感,转化为了带领团队全力以赴的动力。
她的能力与风采,也在更大的舞台上得以展现。谈及在第一届轻纺工匠技能大赛中荣获第二名,她的语气里充满了笃定的自豪:“这对我是一个巨大的鼓励。我非常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不仅提升自己,更能向大家展示我们公司的技术水平和团队风采。”从普通女工成长为技术标兵与管理骨干,唐海霞的职业生涯,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的深刻内涵。
第一届都匀市轻纺产业园区轻纺工匠技能大赛
以线为墨,平凡岗位上的不凡华章
尽管路径不同,但当她们回望自身价值时,眼底闪烁着同样动人的光芒。
罗仕敏的成就感,藏在市井烟火里。“在家门口就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而且在路上就能看到自己做的校服。”她朴实地笑着,“这种被需要、被认可的感觉,特别好。”她的价值,融入了一针一线,与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唐海霞的骄傲,书写在更广阔的平台之上。“最让我自豪的,是带着组员一起攻克难题,拿到大订单的时候。我们证明了自己,也赢得了尊重。”她从一名异乡客,成长为团队信赖的核心,在这里,她找到了事业的支点和人生的新坐标。
展望未来,我们脚下的这片轻纺产业热土,不仅需要罗仕敏这样稳定的本地力量,守护着产业的优良传统;更需要唐海霞这样敢于追梦、勇于突破的外来英才,为行业发展带来新的视野与动能。
干净整洁的工作环境
先进的智能生产线
轻纺女工们共同学习技术
下一步,绿茵湖街道将继续助力都匀市轻纺产业园区筑巢引凤,打造一个既能安放“一碗热汤”的乡情,也能承载“成就一番事业”壮志的卓越平台。让更多本地青年愿意留在家乡建功立业,也让更多四方英才慕名而来,在此挥洒才华,共同织就一幅人才汇聚、产业兴盛的璀璨画卷。
下一篇:第十五运会贵州代表团“战袍”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