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2025年全国农产品产销大会(南部片区)在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持续推进,现场人流如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慧 摄
10月18日,2025年全国农产品产销大会(南部片区)的人气持续走高,在贵阳市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内,大大小小的展台前挤满了前来购买农特产品的消费者。其中,茶叶刺梨成果精品馆格外引人注目,展区内的刺梨原浆、刺梨饮料、刺梨干、刺梨果脯等产品非常受欢迎,几乎成为了整个会场的“视觉焦点”和“味觉中心”,市民的购物袋里,刺梨原浆是“标准配置”。
这颗小小的刺梨,正稳坐贵州农特产品C位,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这背后,凝聚着贵州大学几代科研人坚持不懈的努力。
1937年,浙江大学西迁贵州湄潭。“祖父在湄潭时对170多种果蔬进行营养成分分析,最终发现刺梨这个‘维生素宝库’,这个发现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载入《中国科学技术史》,刺梨也因此得名‘登义果’。抗战胜利后,祖父放弃了随浙江大学回迁杭州的机会,留在了贵州,继续刺梨的研究。”罗登义教授之孙罗光宣深情地回忆“刺梨之父”。
罗登义到贵州大学农学院担任院长后,在农学院建立生化营养实验室、刺梨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他培养了大批农业科研人才,为刺梨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时光荏苒,科研的火炬在贵州大学代代相传。如今,贵州大学已围绕刺梨产业构建了完整的科研体系,形成从种质资源收集到新品种选育,从栽培技术研发到深加工创新的全产业链技术支撑。
“我们的科研人员收集保存的300余份刺梨种质资源,就像一座珍贵的‘基因宝库’,为后续的品种选育奠定了坚实基础。”贵州大学农学院院长张万萍说,目前学校选育的“贵农5号”“贵农7号”等品种在全省推广面积达94%,真正实现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院长黄永光在实验室。
在刺梨育种领域,农学院安华明教授带领团队取得了系列突破。走进他的实验室,各式各样的刺梨标本令人目不暇接。“我们不仅关注单一性状的改良,更注重提升刺梨的综合品质。”安华明小心翼翼地捧起一株新培育的刺梨苗介绍说,团队通过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技术创新,在保持刺梨高营养价值的同时,显著改善了果实口感和商品性。近年来,团队选育的新品种在产量、抗逆性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其中一些品种的维生素C含量较野生类型提高了40%以上,真正实现了“优中选优”。
不仅是选育,贵州大学科研人还在田间地头一遍又一遍实践,如何让“黄金果”不仅结得多,更长得好、营养足。
贵州七星关刺梨科技小院首席专家、贵州大学教授鲁敏(中)在讲解刺梨管护知识。
“我们研发的‘一肥二剪三除草’技术规程,让刺梨产量提高34.9%,维生素C含量提升46.2%,亩产突破800公斤。”在毕节七星关的刺梨种植基地,贵州大学鲁敏教授边说边示范着修剪技巧,周围的农户认真观摩学习。这种“把实验室搬到田间”的模式,能让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农民收益。
稳定了刺梨的品质与产量,贵大科研人继续在深加工方面发力。
在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的实验室里,黄永光教授正向学生演示最新的锁鲜工艺。“我们开发的生物发酵技术,让刺梨汁口感更加柔和,同时保留了90%以上的活性成分。”黄永光介绍说。
团队在刺梨深加工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解决了刺梨“酸涩难入口”和“易氧化难保存”两大痛点,为刺梨从“山野果”向“健康消费品”转型提供了坚实支撑。这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也推动了贵州刺梨产业向高值化、标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水城区野钟乡发射村村民正在采摘刺梨鲜果。李佳琪 摄
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为刺梨产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从2012年起就与贵大开展技术合作的贵州山珍宝公司总经理叶双全对此深有体会:“贵大的新品种和新技术,帮助我们在遵义发展5万余亩种植基地,带动1万余人增收。”如今,该公司又与贵大合作研发“刺梨+”系列新产品,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实验室里的精心育种、田间地头的悉心指导、加工车间的工艺创新……共同绘就了刺梨从“满身是刺”的山野果蜕变为“浑身是宝”的富民产业的生动图景。
面向未来,张万萍表示,学校将以“良种+深加工”双轮驱动,聚焦种植端品种选育与加工端技术突破开展专项研究,为贵州刺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筑牢科研与人才的双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