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18日第十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这场汇聚1100余家参展单位的国家级盛会中,以“贵州文脉・版权新生”为主题的贵州馆惊艳亮相。由25家贵州企业携1000余件民族民间文化版权产品构筑的“云之屋”艺术空间,成为展现贵州“四大文化工程”版权转化成果的生动窗口。
本届版博会以“数智引领未来、版权创新发展”为主题,系统展示“十四五”规划期间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及所属企业在版权登记、学术研究、技术创新、版权服务、期刊出版等方面取得的亮眼成果,全方位体现版权中心及所属企业围绕“三品五权”理论体系,在版权确权、维权、护权、交易及衍生品开发利用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贵州馆的设计从一开始就紧扣“传承与创新”主线。展馆整体取意黔山云海,轻盈通透的空间中,提炼自苗族吊脚楼、侗族鼓楼的木构造型凌空延展,直观呈现文化资源从“静态保存”到“动态活化”的蜕变,与贵州“贵版流金”版权品牌的发展理念深度呼应。
四大文化展区构成贵州馆的核心展示矩阵。民族文化区里,苗绣纹样的丝巾、蜡染工艺的家居饰品与银饰文创错落陈列,“贵州雀亦”等企业开发的折耳根味香水等跨界产品,让传统技艺焕发市场活力;红色文化区中,《伟大转折》宣传片循环播放,“红军娃娃”玩偶、农民画绘本《红军针》、红飘带手办等衍生品通过版权授权实现红色基因的当代转译;阳明文化区的典籍复刻本与“知行合一”主题文具,彰显古老智慧的美学新生;屯堡文化区更具巧思,威严的地戏面具旁,场馆主播通过直播镜头将六百年历史符号推向全国观众。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展品背后是贵州版权保护体系的坚实支撑。依托国家民族民间文化版权贸易基地(西南),贵州已建成融合区块链技术的版权登记平台,累计登记作品190万件,存证221万余件,15家版权工作服务站,5个贸易基地分中心,让绣娘、画匠实现“作品即资产”。此次参展的水城农民画、“村超”文创等热点产品,正是版权赋能文旅融合的鲜活案例。
开幕首日,贵州馆便吸引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嘉宾及多地参展代表驻足。在数字互动屏前,观众可实时查询每件展品的版权登记信息,直观感受“非遗+版权+科技”的融合魅力。正如展馆标语所言:“守得住根脉,创得出新意”,贵州正以版权为桥,让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