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黄小西游贵州|国庆想体验非遗游?贵州这些宝藏打卡地,听歌、染布、玩乐器,文创好礼一键打包
来源:贵州日报报刊社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03日

游客:“国庆节期间,想体验非遗,有什么推荐吗?”

黄小西:“作为多民族聚居省份,贵州素有‘文化千岛’的美誉。千百年来,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18个民族,在黔贵大地上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非遗乐器、侗族大歌、蜡染工艺……在贵州,既能聆听观赏,又能亲手体验,还能把文创产品带回家。今天的稿子里有提到三处,跟着玩准没错。”

游玩推荐

安顺云峰屯堡:密布着保存完好的明代屯堡村寨40余个,构成屯堡文化村落群而被列为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其中云山屯、本寨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顺石头寨:依山傍水的布依族村寨,几乎所有的建筑,都是由石头和石板建造而成。

凯里下司古镇:已有600多年历史,有“清水江上的明珠”之美称,是世界名犬下司犬之乡。

乌江渡景区:集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风俗民情,饮食文化于一体。

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肇兴侗寨:是贵州省黔东南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号称“黎平第一侗寨”。

丹寨县:是历史上数支苗族迁徙路线上的居留地,被誉为苗族文化的活态博物馆。

特色体验

手工制作:在安顺、凯里、丹寨等地,有不少传统古镇、村落,可以体验手工蜡染、扎染等技艺。

沉浸式体验:安顺、兴义、黎平等地,会有安顺地戏、八音坐唱、侗族大歌等音乐可沉浸式观看欣赏。

特色美食:在安顺、贵阳、凯里、织金等地,可以品尝八大碗、酸汤鱼、辣子鸡、肠旺面等非遗美食。

民族节日:在六盘水、安顺、黔东南、毕节等地,会有盛大的民族节日,可以去喝一碗拦门酒,跟着音乐舞动,再吃一次长桌宴。

六百年古腔唱新声

安顺地戏可感可演可带走

鼓声骤响,面具覆面,一声高亢的弋阳腔划破长空。“看之前很好奇,看之后想‘二刷’。”北京游客乐简看着刚拍的地戏视频,兴奋又激动。10月1日,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内,一场融入现场解说与互动的地戏表演《三英战吕布》正在上演。

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屯堡地戏-何晓璇摄.jpg

地戏源自明朝洪武年间,随屯军传入安顺。最初是屯军强身健体、自娱自乐的活动,历经岁月沉淀,逐渐演变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戏剧形式。它仅以锣鼓伴奏,以一套固定动作为基础,依剧目编排变换。2006年,安顺地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以前也看过地戏,但完全是凑热闹。现在有解说,还能互动,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乐简表示,她已计划着邀约亲友再来观看。

从观看到参与,这一变化源于安顺地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顾家顺及其团队的创新。在顾家顺看来,非遗传承需守正更需创新,关键找到一个平衡点。“创新还得踩住传统的根。”他说。

经过多次尝试和策划,团队在保留传统唱腔与核心招式的基础上,加入声光电等现代舞美技术。今年以来,该团队在安顺云峰屯堡、安顺古城及广州、苏州等地演出数场,好评如潮。

更令人惊喜的是,游客从“旁观者”变成了“剧中人”。今年7月,剧目《跟着九哥逛屯堡》在云峰屯堡开演,该剧目将地戏与现代音乐元素相融合,打造出一场40分钟的沉浸式演出,让游客漫步石板路时,仿佛穿越六百年时空,亲身感受屯堡文化。

屯堡地戏-何晓璇摄1.jpg

“从来没想过可以这样看戏。”长沙游客付婷蓉说,“走在屯堡的石板路上,听着地戏的唱腔,真的有种穿越历史的感觉。”

可感、可演、可带走,地戏的创新不止于舞台,文创热潮也悄然兴起。在云峰屯堡“千山拾遗”店铺里,地戏面具DIY项目吸引众多研学团队前来体验,冰箱贴、挂件等文创产品也颇受欢迎,今年以来,文创产品已售出400余个。位于安顺武庙的“顾家顺工作室”里,琳琅满目的地戏文创产品,吸引不少游客纷至沓来,10月1日接待游客超500人,同时与安顺本土茶饮品牌“宫鼎茶”推出的联名饮品,更让地戏面具登上年轻人的茶饮杯。

民族元素邂逅时尚潮流

贵州“村T”线上线下圈粉

灯光摇曳,T台上民族元素与现代设计交织。10月1日晚,黔东南州凯里市苗侗风情园内,首届贵州“村T”民族时装周文创设计大赛成果展正在进行,蓝染布包、民族风抱枕、刺绣皮具、银饰挂件等文创产品纷纷亮相,通过T台与直播镜头,将民族时尚的魅力传递给现场与线上的观众。

IMG_5598.JPG

“我喜欢那款蓝染的布包,很百搭,日常和出游都能用。”江苏游客金女士说。广东游客罗女士则被一款抱枕吸引住,希望立马能带走一个。“‘胖胖苗’的抱枕太可爱了,既有民族风,也有时尚感。”

“这次大赛自8月1日启动以来,我们收到了省内外30多名设计师的600多件作品,经过专家评审和大众评选,共有13名设计师的作品脱颖而出,进入了今晚的最终角逐。”贵州村T发起人杨春林表示,增设大众评选环节,是希望设计师在创作时考虑市场需求与用户接受度,推动文创产品真正走出去。

这一理念在荣获“最佳文创设计师”的杨政杰身上得到印证。他的“胖胖苗”IP系列产品深受游客青睐。

“在中央美院学习期间,家乡的民族文化深深影响了我的创作理念。”杨政杰介绍,他基于大学时的毕业设计创新改进,最终用一个可爱的形象融合苗侗各个支系的服饰元素,打造出广受欢迎的产品系列。

“听设计师讲解才知道,原来苗族有这么多支系,服饰各具特色。”北京游客郭先生带着女儿买了“胖胖苗”各种小挂件和冰箱贴。他们上午在荔波赏山水,下午就赶到凯里逛绣里淘集市,“孩子还上台体验了走秀,这趟旅行惊喜不断。”

据统计,贵州“村T”火爆出圈后,网络短视频浏览量累计突破30亿次。今年民族时装周期间,日均现场观众超过2000人次,凯里绣里淘各家店铺销售额实现翻倍增长。

2025年9月27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演员在贵州“村T”·民族时装周黄平专场中表演。 (4).jpg

9月27日,演员在贵州“村T”·民族时装周黄平专场中表演(潘柄戎 摄)

与此同时,“村T礼物”官方店在绣里淘集市开张营业,“这次文创大赛的优秀作品都将进入店内展销。”杨春林说,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优秀且符合市场需求的本地民族文创产品进驻,让“村T礼物”成为展示贵州文化、连接游客记忆的窗口,也成为助力乡村文创走向更广阔舞台的起点。

流行元素与色彩美学注入古老工艺

漆器文创成游客“心头好”

10月2日,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毕节市大方县奢香古镇热闹异常,步行街集市一家文创店内,成都游客李女士正在挑选一套漆器茶具,茶壶上镶嵌着利用蛋壳、螺钿拼贴出的山水纹样,在灯光下流转着温润光泽。

1.jpg

大方漆器产品

“以前觉得漆器很传统,没想到能做得这么漂亮又实用。”李女士轻轻摩挲着壶身说道,“这手感特别温润,准备买一套回去泡茶,自用送人都合适。”店内展示柜上,融合了景区图案设计的漆器茶具、手机壳、葫芦挂件等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吸引不少游客询问挑选。

在离该文创店3公里处的大方县高光彝风漆器工艺制品厂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光友俯身于工作台,手持发刷,将清透的生漆均匀涂抹在一只茶杯的素胎上。“这是此前客商定做的一批茶具,国庆节过后将要发往广州。”高光友说。

工作台另一侧,荫干打磨完毕的漆器文创琳琅满目,各式杯、碗、罐、盒、瓶、壶等实用器皿,以及小巧的葫芦摆件、精致的家具构件和漆画,实用且精美。

“你摸摸这个,手感温润柔和,是机器替代不了的。”高光友拿起一个带有犀皮漆纹的茶杯,“这是我们卖得最火的文创产品,很多年轻人都非常喜欢。”高光友说,这些文创产品在保留了大漆天然环保、耐酸碱、隔热保温等优点的同时,更注重设计的现代性和功能的实用性。

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曾以“方漆清如油,照见美人头”的极致品质闻名。然而,该技艺工序复杂、成本高昂、形制传统,一度让其与市场脱节。“过去大家觉得漆器是‘老古董’,市场窄。”高光友坦言,“要让它与时代接轨,从展柜走进生活。”

1731828676640697.jpg

大方漆器描金

高光友将目光投向广阔的文创市场。除传统瓶、盘、屏风之外,印有地方风情图案的茶具、特色漆画、漆器茶具等上百种文创新品陆续问世。他的工作室变身“创新工场”,不仅自主钻研设计,还与高校年轻设计师合作,将流行元素与色彩美学注入古老工艺。

如今,文创产品收入已占高光友工艺制品厂总收入的三分之一。高光友还通过短视频展示、线上直播、非遗研学体验等方式,让大方漆器突破地域限制,通过文旅融合走进更广阔的公众视野。


上一篇:国庆中秋畅游贵州|看非遗表演 品古风秋韵 贵州“双节”好戏连台引客来

下一篇:台风“麦德姆”加强为强热带风暴级 即将登陆菲律宾吕宋岛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