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烽火 黔岭新章|寻访贵州抗战遗址的时空对话
来源:贵州日报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4日

80多年前,烽烟滚滚,黔岭大地被战火笼罩,贵州儿女挺身而出,守护山河。80多年后,这里换了人间,变成新时代发展热土,每一处抗战遗址都见证着从苦难到辉煌——


桥,北有卢沟桥,南有深河桥;今有花江峡谷大桥以625米桥高与1420米主跨创下“横竖”都是世界第一。


4.jpg

花江峡谷大桥全貌。刘朝富 摄


路,二十四道拐以24个急弯、6米窄道扛起抗战生命线;今朝贵州22万公里公路网连通千寨万乡,天堑变通途。


物,抗战物资日夜驰援前线;今日贵州制造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借现代化物流网畅销全球。


人,黔籍将士浴血抗战,血洒疆场;当代贵州兵员质量连续6年在全国征兵“五率”考评中位居前列,高原戍边、建功军营,续写家国担当。


9月1日,90后女飞行员韩玉驾驶轻型飞机,从黄平旧州机场腾空而起,她的航迹正瞄准当下蓬勃发展的低空经济。


JZS_6101---2025年9月2日,在黄平县旧州机场,教练员正在教授学员飞行知识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贾智 摄.jpg

在黄平县旧州机场,飞行员正在为学员做起飞前的准备。


80多年前,这片天空见证了一场壮烈的航空史诗——陈纳德率领的“飞虎队”从同一机场起飞,勇护驼峰航线,在抗战中立下赫赫战功。


作为抗战后方战略物资的集散地,晴隆在抗战中总计将45万吨国际援华物资运抵抗日前线,尤其在抗战中后期,每天有3000多辆卡车盘旋于二十四道拐,将抗战物资送到重庆。


昔日硝烟散去,交通使命历久弥新。民用航空机场实现9个市州全覆盖。二十四道拐蜕变为服务山乡的文旅动脉,新建的320国道复线承接起现代交通使命,年货运量突破百万吨。


交通建设仍在不断提速,8月底,盘州至兴义高铁全面进入静态验收阶段。这条贵州“市市通高铁”的收官之作,即将让250公里时速的列车驶过这片曾依靠驼峰空运和公路运输的土地。


8月26日,贵阳图云关迎来一群特殊的访客——20多位国际援华医疗队员的后裔。匈牙利医生沈恩之子约瑟夫轻抚石碑上父亲的名字动情地说:“父亲在这里深受爱戴。”


图云关全景。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馆 供图 .jpg

图云关全景。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馆 供图


1939年,来自英、德、匈等国的40多位医生与中国医护人员在这片山林间并肩战斗。在简易手术台上完成近20万次手术,挽救无数生命。这里是抗战时期中国最大的战时医疗救护中心,3420名工作人员、200辆救护车构筑起生命防线,培训的2万余名医护人员,成为抗战胜利的重要支撑。


与此同时,3200余名南洋华侨机工驰援祖国。他们驾驶卡车盘旋于二十四道拐,在炮火中输送战略物资,以车轮碾出一道抗战血脉通道。


17554153107197.jpg

二十四道拐俯瞰。刘朝富 摄


如今,同一片山峦汇聚新时代的脉动。贵州山地吸引华为、腾讯、三大通信运营商等投资建设大数据中心。这些数据中心指示灯昼夜闪烁,正以每秒百亿亿次的算力吞吐着全球数据流。作为“东数西算”国家枢纽节点,贵州已建成49个重点数据中心,为5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数据服务。


在贵安新区的中国移动(贵阳)数据中心,技术人员在机房内对服务器进行正常巡检工作。杨涛 摄.png

在贵安新区的中国移动(贵阳)数据中心,技术人员在机房内对服务器进行正常巡检工作。杨涛 摄


抗战时期,贵州作为战略大后方,输送多支黔籍部队参与淞沪、台儿庄等重大战役;全省人民积极募捐、征用民工超1280万人次修建公路机场;承接了浙江大学等高校以及故宫博物院1022件书画国宝和《四库全书》3467部,在战乱中守护中华文脉。


烽火岁月已远,精神丰碑永存。而今,这片土地正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黔南独山县基长镇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每日将新鲜蔬菜发往粤港澳;安顺平坝区,贵州黎阳国际制造用于LEAP发动机的精密零件,装配于空客、波音及中国C919大飞机,“贵州制造”正扬帆出海。



上一篇:铭记昨日苦难辉煌 无愧今天使命担当|全省干部群众收听收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

下一篇:贵州八万多军民硬生生凿出来的“抗战生命线”:24道拐每一寸土地,都回荡着全民抗战、共赴国难的呐喊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