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电”,“电”字是怎么来的?
来源:贵州日报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7日

现代人的生活早已与“电”密不可分,但很少有人了解这个常用汉字背后蕴藏的千年演变故事。近日,贵州财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马言为我们详细解读了“电”字的起源与演化过程。


“‘电’字的故事,要从另一个字说起——‘申’。”马言的解读从文字源头展开。在甲骨文等早期文字中,“申”是典型的象形字:蜿蜒曲折的线条,恰似天空中撕裂云层的闪电,每一划都透着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捕捉。这种“观物取象”的造字逻辑,正是汉字最本真的生命力所在。


然而,文字的功能在发展中不断拓展。马言介绍,随着汉字体系的完善,“申”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假借为十二地支之一,成为“申猴酉鸡”里的符号化表达。马言解释道:“当‘申’被借去表示地支后,其原本的‘闪电’含义便失去了承载,于是古人需要重新造一个字来表示‘电’。”


古人造字往往与生活紧密相连。他们发现闪电常与降雨相伴,便在“申”字上方加上“雨”字头,创造出了一个形声字。“这个字特别巧妙:下方的‘申’守住了闪电的本义,上方的‘雨’则点出‘雷雨天见闪电’的自然规律。”马言进一步解析,“形与义的结合,让文字不仅是符号,更成了自然现象的记录者。”


随着书写习惯的迭代,下方的“申”逐渐由直笔变为曲笔,但“闪电”的核心意象始终未变。直到现代汉字简化,雨字头被精简,最终定格为我们今天书写的“电”。



上一篇:第二届阳明心学论坛在贵阳开幕

下一篇:聚焦2025交流周|相约云漫湖公园 共赏文化交融魅力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