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山深河桥抗战遗址简介:
深河桥位于独山县城北面约9公里处,是一座始建于明朝隆庆五年(1571年)的单孔石桥。桥高16.35米,净跨12米,桥面宽5.7米,全长37米,地处山间河谷之中,自古就是南来北往的重要通道,是两广进入大西南的要冲。1933年后成了黔桂公路的重要桥梁,二战期间更是重要的战略通道,是两广通往贵阳和陪都重庆的必经要道。
深河桥抗战遗址。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青 摄
深河桥历史悠久,距今450余年,由明代土司吴显扬创修。古本《徐霞客游记》中《入黔游记》记载:“有涧自东谷走深崖中,两崖石壁甚逼,涧嵌其间甚深,架石梁其上,为深河桥。”
横跨河谷的深河桥。
作为独山北部交通要道上唯一横跨深谷的桥梁,深河桥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清朝顺治七年(1650),占据独山州城的郝永忠为防止孙可望攻掠独山,曾炸毁深河桥。康熙八年(1669)至道光十五年(1835)的166年间,独山人蔡应星及其后人,相继复修、重修和完善深河桥。
在1944年11月底,为减缓中国军队夹攻滇西对日军的压力,同时也防止中国军队南下夺回广西,日军制造了进攻贵阳、重庆的假象,从广西兵分三路进犯贵州,独山、荔波、三都、丹寨等县相继沦陷,一股日军还曾窜到都匀茅草坪,贵州一度由抗日大后方变为抗敌前线。
深河桥的历史见证。
当时,日军所到之地大肆烧杀掳掠,黔南几县人民和沿黔桂公路逃亡的大量群众遭受空前劫难,史称“黔南事变”。为阻止日军继续北进,给中国军队布防马场坪、黄平一线争取时间,中国军方决定炸毁深河桥。1944年12月1日下午,深河桥再次被炸毁。
如今,经历了多次复修和完善的深河桥,仍是西南地区南北交通动脉210国道的重要桥梁。2003年,为让今人不忘国难、铭记历史,深河桥南岸修建了独山深河桥抗战遗址,并先后被授予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贵州省国防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等称号。
原独山县档案史志局副局长李天和:“北卢沟,南深河”是生动诠释抗战精神的双子丰碑
1944年初,日本在亚洲、太平洋战场接连失利后,军中及国内厌战情绪日益高涨。为打通大陆交通线,摆脱不利局面,日军高层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失败前规模最大的一次攻势——豫湘桂战役,于当年4月集结50万军队,先后发动了豫中会战、长衡会战和桂柳会战,至11月占领河南到广西的大片地区,打通了中国东北到东南亚的大陆交通线。
“为巩固战果,日军又集结了精锐部队近万人,从广西兵分三路沿着黔桂边境北上入侵贵州黔南独山、荔波、三都、丹寨等地。”原独山县档案史志局副局长李天和说,大敌当前,中国军队和黔南各族人民奋力抵抗,贵州由抗战大后方一度变成抗战前线。
李天和介绍深河桥地理位置。
李天和介绍,抗战期间独山是贵州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地,是黔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时大量内迁的机关,学校、工厂、仓库等散布独山,各类商号、店铺、钱庄遍布城中,尤其在抗战后期,大量外省人进入,独山县城人口暴涨,一时间商业发达、文化繁荣,故有‘小上海’之称。”
但在11月26日到12月10日的半个月时间里,日军在黔南独山等地烧杀掳掠,引起“洞口”大爆炸,使众多群众丧生;撤退时又纵火烧房,使独山城大火延续不断,独山古城变成一片焦土,犯下诸多不可饶恕之罪行。日军的残酷暴行,激起了贵州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决心,他们拿起步枪、火枪、土炮、斧头、龙爪戟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武器,抗击日本侵略者。
“那场大火连续燃烧了七天七夜,独山城里90%的房屋被烧毁,上万民众无辜惨死,财产损失巨大,至今想起都无比心痛。”李天和语气沉重,“在这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为阻止侵黔日军继续北进,也为中国军队布防争取时间,中国军方决定炸毁深河桥。”
1944年12月1日,从柳州来黔的富兰克·亚瑟·格里森上尉带领的一队美军执行爆破任务,为让更多的群众方便继续向北,格里森延迟了5小时才下令炸桥,在一声巨响中,古老的深河桥被炸毁,成功阻断了日军继续北进的步伐。
2008年,美军援华抗战老兵富兰克·亚瑟·格里森还曾重访独山,参观了深河桥抗战陈列馆,并向在战役中牺牲的中国战友敬献鲜花。
“随着深河桥的炸毁,日军无法北上,几天后南撤,随后节节败退,直到宣布无条件投降。”李天和表示,独山深河因此成为了侵黔日军不可逾越的鸿沟,深河桥也是日军走向败亡的历史见证。所以,抗战史上有“北有卢沟桥,南有深河桥”的说法。
俯瞰深河桥抗战遗址,老桥新桥遥遥相望。
如今,穿过历史烟云,贵州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场景仍历历在目,这座充满传奇色彩的“贵州抗战第一桥”经历多次炸毁和修复后,如今依旧挺立。当地也围绕该抗战遗址,通过陈列革命文物、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还原抗战历史,成为贵州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场所,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印记里一座丰碑。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