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赋能绿色转型 共筑生态文明法治屏障|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来源:贵州日报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6日

7月5日下午,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分论坛——“司法服务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主题论坛在贵阳市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国内外司法界、学术界的200余位代表围绕该主题展开深度对话。


主题论坛由最高人民法院主办、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承办,并精心设置了嘉宾致辞、主旨演讲、实践交流、经验分享四个环节,旨在汇聚各方智慧,为构建新时代环境司法体系贡献方案。


WechatIMG3144.jpg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杨临萍在主旨发言中强调,中国法院已建立覆盖四级法院的专门化环境资源审判体系,近五年审结环境案件超百万件。她特别介绍了中国首创的“生态司法+碳汇交易”等创新机制,引发与会代表热议。


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茆荣华以地方实践为例,详解“贵州模式”:全国首个大数据环保法庭、茶产业生态法庭等特色审判机构,配合“矿山修复令”“流域保护令”等司法创新,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微信图片_2025-07-06_110751_137.jpg

论坛的国际视野同样引人注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副执行主任伊丽莎白·穆雷玛通过视频连线指出:“气候变化诉讼正在重塑全球司法图景,2022年相关案件数量较五年前增长3倍。”巴西高等法院院长安东尼奥·本杰明分享了亚马逊雨林保护案例,强调司法干预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作用。


牛津大学詹姆斯·桑顿教授发布最新研究数据:全球已有1500余起气候诉讼案件,其中35%运用了创新法律理论,司法正成为推动减排的重要力量。


论坛还呈现多项中国司法创新成果:云南构建的“1+1+38”环资审判体系使案件审理周期缩短40% ;浙江推广的“生态修复令”已促成补植树木超百万株;重庆建立的“长江保护司法协作平台”覆盖11个省市。


WechatIMG3146.jpg

在理论探索层面,武汉大学秦天宝教授提出“三维司法”理论框架,建议通过法律解释科学化、程序设计精细化、裁判执行社会化提升司法效能。与会专家普遍认为,环境司法正从事后救济向事前预防、事中管控的全链条保护转变。


WechatIMG3147.jpg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论坛形成《生态文明司法保护贵阳共识》,提出将探索建立环境案件专家辅助人库、开发司法碳汇计量标准等12项行动计划,旨在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新的制度样本。



上一篇:林改一招棋 盘活万山绿|牢记嘱托 展现新风采

下一篇:以伊冲突后 哈梅内伊首次公开露面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