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通过系统性转型加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来源:贵州日报报刊社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5日

17516844045581.jpg

7月5日,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在贵阳开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强调当前全球面临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与贫困交织的严峻挑战,呼吁国际社会通过系统性转型加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白雅婷援引《2024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指出,17项目标中近半数进展缓慢或有限,超过三分之一的目标停滞甚至倒退。《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显示,气温上升、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和海平面攀升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其影响可能不可逆转。她特别提到,热带地区超三分之二人口的生计直接依赖自然与生物多样性,而全球仍有11亿人深陷多维贫困,“不平等、冲突与健康危机相互交织、彼此加剧,使得这一困境持续恶化。”

DSC_6446.jpg

白雅婷强调,需推动系统性、包容性且快速推进的转型。资金问题是关键,全球生物多样性资金缺口达7000亿美元,气候资金缺口约为1.3万亿美元,需整合金融策略动员公共与私营资本。目前,气候与生物多样性融资已取得进展,全球设立了新的“损失与损害基金”等,国家层面也有多个试点地区撬动大量资金。但生物多样性领域仍需更多资金支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正协助多国制定生物多样性融资计划和战略,中国也在上海、山东等地启动试点项目,计划拓展至贵州。

在综合治理和地方实践方面,全球保护区面积增幅不足0.5%,要实现“3030目标”还需新增大量保护区。中国“十四五”规划期间使保护区面积达国土面积的18%,贵州是治理模式的典范,森林覆盖率超63%,绿色经济对GDP贡献率近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生态环境部在赤水河流域开展生态补偿项目试点,与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贵州荔波实施天然林恢复工程。

DSC_6426.jpg

此外,还需推动创新与数字化公正转型。贵州作为中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在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优化生态保护等方面潜力巨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正着力开发数字化与基于自然的综合解决方案。

白雅婷最后表示,真正的转型源于国家战略与地方创新的结合,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承诺值得赞赏且不可或缺。她呼吁各方携手加速绿色转型,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世界。


上一篇:所罗门群岛副议长莫里斯·托伊雷纳:尊重生态系统 推动技术进步与地球守护齐驱并进|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下一篇: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首席顾问刘世锦:稳定预期和信心,加快推进绿色转型|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