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多青山,万峰叠翠;黔地漾绿水,千溪竞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贵州,每一次都为这片土地的生态文明建设把脉定向。作为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贵州的生态文明、绿色转型,总书记战略擘画、期许殷殷;贵州的万物滋养、民生福祉,总书记念兹在兹、关切满怀。
梵净山四周春色涌动,山花烂漫。陈鑫金摄
十年云水记,青山向主峰。
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新时代贵州全面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进美丽贵州建设,加快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奋力以发展“含绿量”提升增长的“含新量”“含金量”,展现山清水秀、绿色低碳的美丽贵州新风采,奋力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前列作示范。
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黑颈鹤。王纯亮 摄
接力植绿,生态家底越积越厚——
雨过天青,在六盘水市水城区阿戛镇,2012年退耕还林的地块上,一度消失的“生态晴雨表”无叶美冠兰重新绽放。咬定青山不放松,全省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49%跃升至2024年的63.3%,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10年保持100%。
游客在荔波小七孔风景区游玩。龙建睿摄
精心护绿,先行道路越闯越宽——
7月1日,全国首部矿产资源地方性配套法规《贵州省矿产资源条例》正式实施,要求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全过程。再闯关山千万重,31项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成果成为全国范本,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跃升为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国家窗口,凝聚全球绿色发展共识的国际平台。
共享用绿,转化文章越写越实——
“黄小西吃晚饭”等生态旅游景区游客盈门,好山好水好风景长出热气腾腾新经济。奏响“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时代强音,绿色经济占GDP比重达48%,“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全国第一,梵净山、荔波喀斯特等世界级生态名片闪耀全球,绿、富、美同频上扬的发展曲线越发饱满。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赤水,云海深处有人家。王茂祥摄
一眼贵州,满目青绿。
今天,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如约而至。当聚光灯再次点亮,贵州生态之美、发展之变深刻证明:发展与保护并非对立取舍,而是相辅相成的统一;生态优势可铸就发展胜势,绿色转型能催生更高质量的增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一曲永不停歇的绿色变奏,更是一首走向复兴的壮丽诗篇。
在黄果树景区,黄果树大瀑布奔腾的水流飞泻而下,气势磅礴,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欣赏并拍照打卡。黄忠贵摄
一
北纬27度到30度,神奇的生态坐标系上,浙江安吉的白茶苗深扎黔贵,书写一段跨越1500公里的绿色接力。
一片叶子的舒展,浸透了山海携手的滚烫情谊,跃动着感恩奋进的灼灼初心。这是“先富帮后富”的生态协作典范,更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黔山秀水间的鲜活注脚。
作为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贵州的山水草木,关乎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大棋局:深耕“试验区”,探路“先行区”,就是在为美丽中国建设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筑牢根基。
游客在黎平县肇兴侗寨寨门体验拦路迎宾。杨代富摄
从2015年“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的理念指引;到2021年“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如山厚望;再到2025年“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实践要求……十年三赴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始终是总书记的关切重点,一以贯之的战略指引,与时俱进的精准指导,教给了我们发展和保护的最大辩证法。
“奋力展现山清水秀、绿色低碳的美丽贵州新风采!”
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擂响战鼓,为新征程上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加快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作出部署,勇当开路先锋,争做示范标兵。
黎平县肇兴侗寨晨景。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纯亮摄
这是行动铸就的信仰——
植绿千秋业,护佑长流水。自2015年起,每年春节后首个工作日,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同植新绿,11年风雨无阻,义务植树累计6.05亿株!全国率先构建“五级河湖长制”,首创四级“双总河长”,22755名河湖长守护4697条河流碧水长流。
这是理念引领的巨变——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贵州转起“四个轮子”,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赛道上加速奔跑:大数据产业云端突围,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链动全球;茶叶、石斛、竹子等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风生水起;文化瑰宝、自然珍宝双壁发力,文旅融合锦上添花……曾经“守着绿水青山苦熬”,如今“护着金山银山欢笑”。
游客在安顺市龙宫风景区乘坐游船游览。程洪凯摄
莫守千山旧岁绿,要拓新青向未来。
山是贵州的根,因领袖嘱托有了崭新坐标;水是贵州的韵,因领袖期许有了厚重温度。从“走新路”到“出新绩”,从“试验区”到“先行区”,贵州生态底线越守越牢靠,新路越走越欢畅。
平塘县塘边镇双河湿地。
风过茶山,铜仁市沿河自治县中寨镇志强村“白叶一号”茶山,采茶群众们幸福山歌仍在回响,一曲“这山没有那山高”唱出心中无限感怀。
这片“感恩之叶”仍在茁壮生长,这场关于绿色、关于共享、关于传承的故事未完待续。当每一寸土地都被温柔以待,当每一次发展都与自然共生,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必将坚如磐石,美丽中国的贵州画卷必将更加绚丽。
二
“看不到煤炭、看不到焦炭、闻不到味道”,走进贵州美锦华宇煤焦氢示范项目,“煤-焦-化”“煤-焦-气”链链相扣,曾经“傻大黑粗”的煤炭产业,在高质量发展熔炉中淬炼出“高精尖特”的新质生产力。
一座园区的蝶变,深藏绿色转型的密码,核心在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本质在发展理念的革故鼎新。
绿色转型,是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的生动实践,是产业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整体跨越。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贯穿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十四五”以来,全省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8.9%,超额完成进度目标。
融绿铸金,绿色工厂崛地而起。
宁德时代贵安基地,贵州首座“零碳工厂”标识格外醒目:分布式光伏如蓝色波浪铺展,能源系统实时调节用能,数字化平台精准监测每个环节能耗……从“能耗大户”到“零碳标杆”,折射双重转型逻辑:能源结构“去碳化”与生产方式“智能化”并行。当每度电、每克原料物尽其用,展现的是中国制造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的坚定步伐,书写着“制造大国”迈向“智造强国”的绿色篇章。
添绿增金,绿色矿山富矿精开。
清镇猫场铝矿,选矿车间三级沉淀池实现废水循环,脱水污泥变沃土复垦……这座全省最大铝土矿,用行动解答“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多选题:开采规模提升,环保标准更高;资源开发高效,生态修复同步。全省832座绿色矿山星罗棋布,“富矿精开”理念让每寸矿脉焕发新生机。
借绿生金,绿色创新云奔潮涌。
贵州磷化集团,用全球首创的中低品位磷矿选矿及伴生氟回收技术等3800余项授权专利筑起技术高墙。从“依赖资源”到“创造资源”,从“粗放利用”到“集约开发”,“精准配矿-精细开矿-精深用矿”全链创新动能澎湃,绿色红利正加速转化为发展胜势。
一位扎根贵州投资兴业的民营企业家感慨:“大家都有共识了,现在投资办厂,不重环保生态,说出去都觉得丢人!”
言出肺腑,道出了绿色转型最深厚的民意基础,从“要我转”到“我要转”,绿色转型理念已融入发展血脉。
生态的厚度,决定发展的高度;理念的深度,决定转型的力度。贵州的绿色转型之路,是党员干部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担当史,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创新史,更是人民群众共享绿色成果的幸福史!
三
2023年,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创新实践、江口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锦屏县“五林经济”发展模式等31项改革成果,载入《建设美丽中国的探索实践——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成果案例汇编》,成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创新、献策全局的又一生动例证。
山清水秀,风光优美的赤水河。熊洪全摄
一本案例的集纳,31项改革成果,如同31把钥匙,合力叩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之门,镌刻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铿锵足迹:有制度供给的精准性,有先行探索的包容性,才有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性。
聚制度之力,护生态之美。从耕耘“试验”到奋勇“先行”,贵州大胆闯、深入试,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从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
制度先行,法治铸盾。2024年立项酱香白酒、水泥工业等7项严格地方排放标准,累计出台130余件生态环保法规,“制度铁规”筑起“铜墙铁壁”,既严守生态红线,更激活绿色动能。
行动先行,改革破题。2024年1月,贵州率先启动八大流域水质、水量“双补偿”,成为全国首个实行水质、水量双补偿的省份。此举突破“上游保护、下游受益”单一逻辑,以果敢行动证明:生态价值转化,蕴藏于敢为人先的探索中。
开放先行,共绘和美。赤水河蜿蜒向北,沿河两岸酿出美酒无数,更见证云贵川三省《关于加强赤水河流域共同保护的决定》的创举,成为全国首个地方流域共同立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生态治理无地界,美丽中国需各美其美,更求美美与共。
游客在荔波县小七孔景区乘船游玩。袁福洪摄
转化先行,点绿成金。2024年率先建立省级统一林业碳票机制并首发10张;今年6月17日,第二批8张省级林业碳票花落荔波、长顺、台江等地,一张碳票,链通山林呼吸与发展脉搏,书写生态价值与民生温度。
试点中示范,先行者先成。一连串“率先”标注高度,一揽子“创新”拓展维度。这绝非简单“争先”,而是以试点探规律、以试验觅路径,终将“点上突破”的经验,淬炼为“面上开花”的制度硕果。
生态文明建设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美丽中国建设没有休止符,只有进行曲。以改革破局、以创新开路、以实干筑梦,方能在绿水青山间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贵州智慧、中国方案。
四
威宁草海,曾让南来北往食客口舌生津的名菜“鱼包虾”早已悄然告别餐桌。“再美味的佳肴也比不过一泓清水的珍贵”,当口腹之欲让位生态自觉,这颗高原明珠愈加璀璨动人。
一道名菜的消失,照见“口腹之欲”到“心灵之约”的全民觉醒,是一个民族对自然的深情致礼,是中华文明“取之有度”智慧的当代回响。
“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生态文化,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风化俗。”生态文化正是生态文明建设之魂。
溯既往,从融入苗歌侗戏的“草木有灵”,到渗透日常烟火的“惜物如金”,从“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的徐霞客笔下峰林,到“溪边观山探幽洞,清泉涤心濯世尘”的王阳明龙场悟道,这片土地的生态智慧源远流长,文化如犁铧深耕,孕育出生机勃发的精神原乡。
生态文化是刻入基因的密码。黔东南岜沙苗寨,“岜沙”意即“草木繁盛之地”,更是融入血脉的生态誓言:孩子出生种“生命树”,离世伐“化身树”,人与树同生共息;族规铁律“砍一树,补十苗”。93.4%森林覆盖率的绿色奇迹背后,蕴藏着“人树共生”的古老智慧:最深的保护,是把自然当作血脉至亲;最牢的屏障,是让文化化为自觉行动。
候鸟在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飞翔。罗大富 摄
生态文化是矗立大地的丰碑。群山交响、江河和弦,红色基因与绿色生态在此交融。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贵州段)建设正以文化之力重塑山河气韵:3139处长江文保单位串珠成链,57处国保单位铸就精神地标。研究发掘、环境提升、文旅融合、数字重现四大工程协同推进,让文化遗产化作贯通古今的桥梁,使山水灵秀在文化滋养中愈发鲜活。
生态文化是流淌时光的长河。25年,9000多个日夜,化名“盼江绿”的贵州人,每月从微薄收入中挤出10元、20元、30元,汇入守护长江的公益洪流。这束微光点亮万千心灯,正如追随者所言:“生态守护无需豪言,只需如‘盼江绿’,把对山河的挚爱凝成每月一次的坚持。”
生态文化是激活动能的密钥。“世界遗产地·地球绿宝石”——黔南荔波的金字招牌闪耀全球。谁曾想,30多年前这里75%的财政收入源自煤炭!如今,“绿宝石”光芒愈盛:2024年接待游客2754万人次。这场“卖资源”到“卖生态”的华丽蜕变深刻印证:最珍贵的宝藏,是头顶的蓝天、脚下的大地、流淌的生态文化。
文化是深植血脉的基因,生态自觉是文明传承的必然。从威宁草海的“退渔还湖”到岜沙苗寨的“人树共生”,从“盼江绿”的25年坚守到荔波的“绿色逆袭”,当生态文化融入灵魂,保护便从“要我做”升华为“我要做”;当文化力量注入发展,“看山看水品文化”成为多彩贵州的时代宣言,更是献给美丽中国的深情诗篇。
五
蓝色星球,同此凉热。当全球气候变化的警钟持续鸣响,当生物多样性的哀歌时有响起,贵阳的夏风里,总有一份共识如清泉流淌——它源自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厚重积淀,凝结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邃思考,承载着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坚定信念。
一份共识的厚度,在春秋更迭中积蓄;一座论坛的高度,在时代坐标中攀升。
“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全面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共同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2018年先后两次向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致贺信,2015年、2021年考察贵州时两次对办好论坛作出重要指示;掷地有声的话语,开放合作的新声,标注美丽中国的航向。
届届相承,次第开新。2015年,“生态优先”写入国家战略的足音在这里踏响;2023年,“法治保障生态文明”主题论坛首开先河;2024年,20名中外高层人士组成的咨询委员会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机构的合作机制正式落地;2025年,《全球可持续发展投资指数》即将破土而出……
从省域智慧的“绿色经济”种子,成长为全球生态文明的“思想灯塔”;从理念碰撞的“议事厅”,升级为实践转化的“试验田”,论坛始终回应着国际社会对生态保护的关切,是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熊熊火炬;搭建多元对话的平台,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从中国话语升华为全球共识;推动务实合作的落地,让有关生态的创新议题从纸面走向实践。
这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千秋为计”的生态担当,是中华民族“天人合一”智慧的现代表达,更是“为人类谋进步”的天下情怀。
黔西市化屋村
“它已经成为全球各方交流思想、分享技术创新和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综合性平台。”尼泊尔众议院副议长拉纳的感慨,道出了论坛的国际影响力;
“希望通过论坛汇聚世界各方力量、共同寻求解决方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总干事布鲁诺·奥伯勒的期待,折射出全球生态治理的共同心声。
美丽中国之美,是山川湖海的壮美,是城乡大地的秀美,更是全民共享、共创的和美;是自然生态的盎然生机,是人文精神的深厚滋养,更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交相辉映。
这份大美,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人类——
从贵阳共识到全球行动,从理念之光到实践之果,论坛的步步跨越,见证着一个真理:唯有守护好这颗蓝色星球的每一寸绿色,方能绘就“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文明画卷;唯有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方能奏响美美与共的时代交响。
六
东风过处,山河焕彩。
当夏风掠过乌蒙襟怀,当青翠漫过苗岭峰峦,今日贵州正挥毫时代长卷——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奏共鸣,污染防治攻坚与美丽贵州建设同频共振,“两山”转化之路清越悠扬……美丽贵州新风采,恰似破茧春蚕,在生态治理的相持阶段蓄力振翅,只待那关键一跃的惊艳绽放。
在贵州,看见美丽中国!这是需要以更大魄力破局攻坚的关口。
当发展与保护的辩证题越解越开阔,当“两山”转化的路径越走越宽广,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保持滴水穿石的韧劲,向深水区坚定前行,让武陵山的竹海翻涌成致富的浪,让乌蒙山的云雾酿成振兴的蜜,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生态与发展的共赢场。
贵州“红飘带”项目全景
在贵州,体悟美丽中国!这是需要以更深情怀拥抱希望的时代。
美丽中国画卷从非画笔描摹,它是汗水浸润的沃土,智慧浇灌的繁花,奋斗镌刻的丰碑!我们何其有幸见证着一个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的命运转折;更当铭记这份幸运,以赤子之心接续书写新时代的生态史诗。
最好的生态,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心灵归处;最美的发展,是“青山不老、绿水长流、日子甘甜”的幸福图景。
这是属于奋斗者的时代,更是属于追梦人的春天——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刻进心底,守护绿水青山,就是守护子孙后代的金山银山;绘就生态画卷,就是铺就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
看,春风已度,绿浪正涌!听,青山私语成韵,碧水豪迈东流——
那是一个更美的贵州,正向我们奔来;那是一个更美的中国,正向我们奔来!
下一篇:“学习小组”点赞贵州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