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河畔,小小红薯成为思南县周寨村的富民“金疙瘩”,“接二连三”全链发展带动全县2万余户群众增收;
雷公山下,党组织引领下的“原住民+新村民+智囊团”的基层治理创新,让黔东南州雷山县乌东村“在大山里寻找到了另外一种可能”;
…………
广袤农村是乡村振兴“主战场”,党建引领,强堡垒、兴产业、优治理,绘就黔贵大地乡村振兴“新画卷”。
凯里市舟溪镇曼洞村
堡垒“强”在最前沿
上世纪80年代就是全省第一批民族风情旅游点的黔东南州凯里市舟溪镇曼洞村,起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西江千户苗寨、肇兴侗寨等“后起之秀”的火爆出圈,让曼洞的地位很尴尬。
村党总支部书记罗以胜告诉记者,如今围绕打造农耕文化的研学基地、健康文化的体验中心、苗侗文化的创意平台三条主线,曼洞村正以党建赋能发展,构建乡村旅游产业体系,推动旅游的美丽“蝶变”。
党旗插在最高处,堡垒建在最前沿。
近年来,我省以“黔进先锋·贵在行动”为总载体,聚焦减负、增收、提质、拓渠、优考推动“强双基”,深入实施“排队抓尾、双整双创”行动,一手抓后进典型优化提升,一手抓先进标兵“打造升级版”,“排”出动力,“抓”出效力,形成了后进赶先进,先进更前进的良好氛围。
游客在罗甸县沫阳镇大井村坝王河上划着浆板,享受着与自然亲密接触的乐趣。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慧 摄
遵义市围绕组织功能强、人才队伍强、集体经济强、治理能力强、要素保障强打造“五强组织”,集中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实现组织强根子、能人进村子、致富有路子、治理有法子、村庄变样子;
铜仁市全面启动实施“强村富民”三年行动,以强基层组织、强集体经济、富农民“口袋”、富农民“脑袋”为目标,以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振兴“红色引擎”。
夯实基层战斗堡垒,关键在人,核心是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干部队伍。我省在全国率先建立村(社区)党员干部常态化培训机制,举办省级党员教育、村(居)监督委员会主任示范培训班,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行动。同时,持续优化考核层级、考核事项、考核指标和考核方式,挖掘基层党组织的发展潜力。
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贵福菌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在采收鹿茸菇。胡攀学 摄(贵州图片库发)
产业“兴”在村寨里
青山出好水,村民幸福“源”。
走进铜仁市印江自治县木黄镇中河村水厂车间,灌装、包装……自动化生产线的高速运转,给群众带来了真金白银的分红收入,也为村集体经济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该县新寨镇整合21个村集体资源,创新性地组建了“新寨强村富民综合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实体化、市场化运作,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兴。产业富民、产业兴村,离不开党建引领、助力和保障。我省全面激活乡村振兴“红色引擎”,推动党建与产业振兴深度融合,统筹用好各类扶持资金,撬动各方积极参与产业发展。同时,多形式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让农民更好分享产业发展成果。
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禹谟镇金坝村一家制醋企业内,工人查看酱香醋晒制情况(无人机照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纯亮 摄
遵义市凤冈县进化镇临江村以党组织牵头,在三新组推动“组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有机水稻,引导78户农民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每年收益分红10万元以上。
靠“卖乡愁”富起来的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由村党组织带头锚定“美丽乡愁”,精心绘制“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画卷,十年来累计接待游客859.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6.92亿元。
以匠心谋划发展,把富民产业蹚出振兴路子。我省坚持党建引领,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打好“特色牌”,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培育更多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让群众兜里有钱、眼里有盼、心头有劲。
登晒村一角
治理“优”在服务中
在贵州、广西交界处,有个特别的侗族村寨——登晒,这里270户村民中,237户属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龙额镇登晒村,另外33户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乡富禄村登晒屯。
一村“跨”两省,村务管理、乡村治理、环境卫生等问题如何协商解决?
登晒村成立黔桂登晒联合党总支,打破行政区域壁垒,让杂居一村的两省区群众“同饮一湖水、同耕一片田、同唱一台戏”,赢得了“两省一家亲”的美誉。
治理有“良方”,振兴才能有“劲头”。我省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乡村治理体系,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路径,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黔西南州册亨县冗渡镇坛坪打造以智慧党建为核心,集智慧农业、智慧养老于一体的数字乡村平台,提升乡村治理的智能化水平,为乡村振兴增添数字动能;
毕节市织金县大平乡群建村开办了全国首个“垃圾当铺”,引导村民用塑料袋、旧衣服等垃圾兑换日常生活用品,既实现了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又引导群众养成文明卫生习惯;
……
各地还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群众全面参与乡村治理,通过“议事会”“板凳会”“坝坝会”等形式,让村民“说事、议事、主事”,形成“你管我、我管他、大家管大家”的共建共治共管新格局,有力推动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整治陈规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