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泥塑(苗族泥哨):泥土会唱歌,苗岭相和声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24日

新文化中国行.jpg

泥塑(苗族泥哨)简介:

苗族泥哨是黔东南州黄平县旧州镇寨勇村苗族老艺人吴国清(苗名“贵乜”)在传统陶俑、泥俑基础上创造发展出来的一种泥捏儿童玩具,哨体下部留有回气孔,能吹出清脆的响声,深受儿童喜爱。2008年,泥塑(苗族泥哨)入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7476708907870(1)_a.jpg

泥塑(苗族泥哨)具有浓郁民族特色。

苗族泥哨制作主要是以手工将黏土捏制成形,而后低温烘烧,再施以彩绘,罩以清漆,做出成品。黄平苗族泥哨以塑造动物见长,自然界的动物应有尽有,造型共计400余种。另有组合式的“十二生肖”“斗牛”等作品,借助各种动物的有趣神态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体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

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贵州省高级工艺师陈应魁:三足塑乾坤 浓彩写图腾

黄平县飞云崖的清晨,雾气还未散尽,年逾六旬的陈应魁已经坐在竹凳上揉捏泥团。案头立着半干的“龙”泥哨——拳头大的身子顶着夸张的巨首,圆圆的眼珠子透着威严。“泥巴会说话哩。” 他蘸着生菜油抹平裂缝,竹签在猪鼻戳出两个气孔,哨声倏地穿透苗岭晨雾。

17476708945102_a.jpg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泥塑(苗族泥哨)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应魁。

在苗族泥哨的制作技艺传习基地,陈应魁的百宝架上挤满奇异生灵:三足锦鸡单腿独立,龙首衔珠不见尾,斗牛犄角弯成满弓。随手拈起青蛙泥哨,底部三角形气孔赫然在目。“老祖宗的智慧都在三只脚里。”他指尖轻点蛙腹:“后脚吹气,前脚撑地,既是玩具又是摆件。”

17476708959363_a.jpg

苗族泥哨用对比强烈的颜色重彩浓绘。

而窗外的飞云崖石壁记录着师徒传承——陈应魁于1986年接触泥哨,1987年参加县文化部门组织的泥哨和农民画培训班,后来吴国清在黄平飞云崖居住,陈应魁便在飞云崖一直跟随吴老学习,颇得其真传。近40年过去,陈应魁仍记得首次触摸未烧制的泥坯,生涩土腥里裹着菜油香。

陈应魁告诉记者,黄平苗族泥哨无论是造型或者设色、绘制,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如“野猪”的造型,将头部夸大占了整个躯体的四分之三。并突出野猪的小眯眼,长嘴筒和尖獠牙,着重刻画了野猪的特征和神态,而猪身却简化成一只后腿。

17476709027353_a.jpg

苗族泥哨造型多取材于动物。

“斗牛”是把牛头塑于两条前腿之间,牛角被夸张得粗大有力,高耸的肩峰体现了力量的凝聚,双腿合一的后腿,展示俯冲出斗的姿态,具有动感。

“斗鸡”则着力表现其出斗前瞬间的勇敢、机警的情态。公鸡加大了头号部和散开的颈毛,突出逼视对手的眼睛和作为战斗武器的尖嘴,以及显示雄性威武的鸡冠,表现出公鸡打斗时的特征。鸡身虽然被缩小简化,但前倾的身子与其他部分作了有机的配合,构成了出击的攻势。

17476709026344_a.jpg

苗族泥哨造型注重动物头部特征。

黄平苗族泥哨为使“吹之方便置之平稳”,不管飞禽走兽,都是做的3只脚,一是后脚用作吹气孔,二是便于用嘴吹气。但处理得十分自然,与整体造型十分协调、和谐,因而看起来不仅不感到多余或残缺,相反地还增强了它的趣味性。

17476709037917_a.jpg

苗族泥哨选用当地特有粘土。

暮色漫进窗棂时,陈应魁把新烧的泥哨挨个试音。野猪的浑厚、翠鸟的清越、牛角的沉郁在屋内交响,恍若整个苗岭的生灵都在此欢鸣。数十载指尖光阴化作掌中一团温润的泥,窑火明灭间,新生成为造型可爱的泥哨。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视频/王子琪

部分文字资料来源/黄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图、视频素材来源/黄平县融媒体中心


上一篇:国家网信办持续深入整治网上金融信息乱象

下一篇:特朗普政府再挥关税大棒 欧盟、苹果、三星遭“突袭”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