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毕节市威宁自治县龙场镇百花村,天空飘着细雨,村民刘先明正与设计单位工作人员在自家地里商讨农田改造方案。从地块选址、水源配置到建设内容,在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下,刘先明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有了充分了解,也更放心将自家农田交出去改造。
“我们镇要搞8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虽说我家只有一亩多地被纳入规划,但每次规划设计现场研讨都会通知我参加,一起参与土地提升改造。”这样的做法让刘先明倍感安心。
不远处的土地上,施工正如火如荼。混凝土搅拌车往来穿梭,挖掘机轰鸣作业,工人们配合机械加紧施工。隔壁长元村的田间道路建设同样热火朝天,工人们分工协作,对刚浇灌混凝土的路面进行找平、拉毛、压痕、覆膜养护等处理。
“我们去年12月进场,投入挖掘机16台、混凝土罐车8台、自卸车10台、装载机3台,人力60余人。目前,已建成田间道路25公里,农田地力提升基本完成,排水沟渠进入收尾阶段,剩余工程正加紧建设,争取5月底前高质量、高标准完成。”项目负责人吴玉升介绍。
雨过天晴,放眼望去,曾经参差不齐的“小田”正逐步变身完整的“大田”。今年,这里将种满连片水稻,土地“宜机化”改造后,播种机、收割机等大有用武之地,生产效率大大提升。
“以前的百花村,山高坡陡、土地破碎、水源匮乏,只能种玉米、洋芋,从没种过水稻,吃米全靠买。”刘先明感慨,“如今修好了高标准农田,我们不仅能轻松种上水稻自给自足,还能外销。更关键的是,大型农机能开进来,种地不再那么辛苦!”
今年以来,龙场镇百花村以党建为引领,召集设计公司、党员、乡贤、群众到田间地头现场研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聆听他们的想法,才能找到更好的施工方法,既推动政策落地,又提高群众满意度。”龙场镇党委副书记高林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管好用好项目,积极争取更多项目建设,不断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升级版’,以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筑牢粮食安全生产根基,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大家的事大家办,大家的田大家建。像百花村这样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充分引导农民深度参与的做法,正在贵州全面推广。
“通过田间地头现场研究和会场座谈讨论等方式,由各方代表针对设计内容从政策合规性、建设必要性、资金可控性等方面进行论证和审查,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建议,最终形成群众满意的设计方案,全力扣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第一颗扣子’。”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处负责人介绍,为建设群众满意的高标准农田,贵州在项目设计评审上,探索创新以县直部门、乡镇、村、业主单位、设计单位、农民为代表的“六方会审”机制,让各相关方有效履职,农民深度参与,各方意见充分沟通,在规划设计、施工、监理中充分发挥村集体和农民主体作用,真正做到建成一亩、见效一亩,确保高标准农田成为民心工程、放心工程。
作为喀斯特岩溶地貌典型地区,贵州耕地分散,加上土地石漠化等因素,相比平原地区,建设高标准农田难度更大、成本更高。为建好农民的放心田,贵州一直在深化改革中探索前行,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粮油生产提升“六大工程”的首位工程推进,探索创新出“以田养田”等投融资创新机制和“635”工作机制(即开展“六方会审”,做优项目规划设计;推行“三方共建”,强化项目监督管理;聚焦“五个重点”,压实县级主体责任)。
“635”工作机制获得省外农业农村系统点赞学习,充分发挥了农民在农田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深度参与项目设计、建设、验收、管护各环节,保障了建设质量,推动高标准农田实现高标准建、高标准管、高标准用。据统计,去年群众对项目的满意度达到98.8%。截至2024年底,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934.5万亩,连续5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记者手记
五月,阳光倾洒在黔东南州岑巩县注溪镇周坪村的高标准农田。三年前的零散“补丁田”,如今已变身棋盘般方正地块,水渠纵横,农机穿梭,智能灌溉系统水雾中无人机盘旋,“制种水稻产业基地”等牌子醒目竖立,这是贵州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的生动写照。
4月初在遵义市凤冈县蜂岩镇,村民老杨操作旋耕机,指着田埂电子监测站笑称种地不再靠天,手机可查温湿度。他家坡地整治后面积扩大,水稻增产增收。附近生态沟渠既能防洪又能养鱼,且不破坏水土。
类似蜕变在贵州多地发生。近两年,贵州大力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让耕地规整平坦。铜仁市德江县煎茶镇大河村、遵义市仁怀市学孔镇兴隆村等地,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了生产效率。
这场筑牢粮食安全“耕”基的建设,不仅保障粮油生产,更承载乡村振兴希望。现代化农机让农民从繁重劳作中解脱,高标准农田建设赋予土地新意义,让人们获得与时代对话的底气。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