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将至,蝉鸣未燥,六盘水的清晨仍裹挟着一袭沁凉。在凉都大道与红山大道交汇处,米黄色与朱红色相间的恒康颐养公馆静立街旁,檐角垂挂的红灯笼随风轻摇,与一楼多功能厅内的谈笑声交织成趣。
厅内,一些本地老人正围坐观看电视剧。“很快,公馆又要热闹起来了。”护理部主任陈静回忆,去年夏天,92岁的广东老人钱兴邦和女儿钱文一同入住公馆。彼时,热爱柔力球运动的钱文总会到附近的社区广场,带回一群本地球友,在公馆空地上练习。“今年他们约好了还会再来,说不定还会带来一些新招式。”
随着避暑季临近,公馆预订页面上陆续出现外地客人的订单。公馆负责人李晓河翻看着预订页面——尽管避暑季尚未开启,已接到了来自上海一个30人的老年团预约,计划于6月底入住。这座由原六盘水市老年养护楼改建的康养公馆,凭借19℃的夏日清凉和“候鸟式”旅居服务,去年接待了600余名外地老人,旺季入住率超九成,成为六盘水“凉资源”变“热产业”的缩影。
公馆旅居的火热,不仅源于气候优势,更在于主客共享的贴心设计。196间客房内,电视机、冰箱、适老化设施一应俱全,营养师定制的各类餐食让老人暖胃更暖心。不定期举办的文艺晚会、红歌会上,本地苗族芦笙队与外地老人的交谊舞团同台竞技;柔力球比赛时,广东客人与六盘水居民组队切磋,球场边的加油声混杂着各地方言,织就跨越地域的温情网。“今年,公馆还计划推出民族服饰拍照体验,让银发族化身‘苗家阿妈’,在镜头前演绎民族故事。”李晓河透露。
六盘水市福利中心工作人员陪伴老人游览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六盘水市委宣传部供图
“今年,我们还想来六盘水旅居养老。”在钱兴邦看来,这里空气清新,山水宜人,生活比疗养院更有烟火气,让人找到“第二故乡”的归属感。去年他原本计划在六盘水只待1个月,之后便回深圳,可没想到,在恒康颐养公馆的日子舒适惬意,不知不觉住了3个月。
这种主客交融的场景,正从公馆延伸至整个城市——岩博村的篝火晚会上,重庆游客与当地青年对唱山歌;乌蒙大草原的民宿里,夜幕降临,广东游客走上街头,加入当地广场舞的行列……
5月刚过,贵阳市乌当区羊昌镇平坝村民宿老板马慧正忙着修整庭院,迎接即将于下月初入住的旅居客人。“现在天气还未转热,好多回头客已经提前订房了,甚至有的去年就订好了。”她指着院子里一处空地说,计划在这里新建一个凉亭。“去年每逢雨天,客人们总爱在这里围坐一团拉家常,像老朋友一样。好多民宿经营方式都是客人教我的。”马慧笑着说,城里人羡慕他们的田园,他们也从客人身上了解到不曾见过的世界。
这种由家常互动织就的情感纽带,像山间的藤蔓般延伸。走在羊昌镇上,时常可见操着外地口音的游客熟稔地和当地村民打招呼。为深化旅居游客归属感,羊昌镇2024年共举办“周周有活动”共计12场,比如路边交响音乐会、避暑季文艺汇演、篝火晚会等,旅居生活成了文化交融的舞台。据统计2024年6-9月,全镇累计接待避暑游客6247人次(不包含一日游体验人数),其中回头客和老带新占比达51%和37%。
“重庆的吴阿姨、湖南的郭姐和余姐,是我们家的常客了,今年也是早早跟我预订了3个月的房间,今年郭姐还说要多带一个姐妹过来。”马慧期待地说,希望今年她们也能在羊昌镇度过一段充实且愉悦的时光。
放眼贵州,主客共享的旅居模式正遍地开花。在毕节百里杜鹃景区,每逢花季,购房业主如候鸟归巢,从赏花客变身“新村民”,在彝家火把节中与当地居民共舞;在铜仁朱砂古镇,弃汞矿宿舍变身怀旧旅居社区,勾起旅居者的集体记忆……当游客从“看山水”转向“过日子”,贵州以“山水为卷、人文点睛”的巧思,将“流量”淬炼为“留量”。这里没有匆匆过客,只有共同书写“第二故乡”故事的新居民。
上一篇:外交部就日本民用飞机侵闯我钓鱼岛领空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
下一篇:2025五一档电影票房破6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