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新技术+新场景带来新体验,贵州展现全民阅读新气象
来源:天眼新闻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23日

春色恰如许,读书正当时。4月23日,主题为“阅读,通往未来的桥梁”的第30个世界读书日如期而至。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当下,阅读,作为文明传承与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正在悄然发生深刻变革。


从城市到乡村,从纸页到屏幕,从视觉到听觉,从线下自读到线上共读,全民阅读正以“新技术+新场景”的形式,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17452968137453_a.jpg

享受阅读,沁润书香的孩童。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杨 摄


随着短视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不断演进,数字阅读日益深入人心。在相关政策引导和技术加持下,贵州各地通过构建智慧书房、城市阅读空间、乡村书屋等普惠化阅读空间,全面推进“多彩贵州·书香高原”建设,以阅读为纽带,再次掀起黔贵大地的书香热潮。


数智化赋能公共阅读服务


阅读,从未像今天这样丰富多元。


在毕节市织金平远古镇的文旅智慧书房内,65岁的退休教师张先为正通过电子阅读器翻阅古籍《西南彝志》,“以前查资料要跑几个图书馆,现在书房就在家门口,指尖一划就能调出来阅读,还能自己放大看,便利太多。”他感慨。


从“书山有路”到“云端触达”,该书屋占地380平方米,拥有纸质藏书8000册,电子藏书量达10万册,有声读物3万多集。还配备智慧书墙、自助借阅机、ColReader墨水屏、智慧视听一体机等电子阅览设备,不仅打破了阅读的地域边界,还让读者更好地与历史对话。


据了解,织金文旅智慧书房是贵州省图书馆结合文旅元素,在省内打造的首家公益性文旅智慧书房,并在书房内上线使用了首个AI视觉盘点系统,让图书管理工作智能化、规范化和系统化。


17452968331971_a.jpg

参加阅读分享活动成为家长喜爱的亲子活动。贵州画报 黎敬程 摄


“以智慧书房为起点,我们让省级图书馆的资源下沉,联合市县级图书馆开展研学、讲座等不同类型的阅读推广活动,让文化直达基层。”在贵州省图书馆馆长彭银看来,建设文旅智慧书房最主要的意义是发挥其拓展性,让书房成为一个“鲜活”的文化综合体。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二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数字化阅读已成为全民阅读的重要趋势,2023年全国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80.3%,听书和视频讲书等新兴的数字化阅读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的喜爱。


17452968141260_a.jpg

选购图书。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杨 摄


数智化发展正不断赋能公共阅读服务,短视频与AI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在深刻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


因时而新,因势而行。贵州数字图书馆作为全国唯一一家在全省范围免费开放的公益性数字图书馆,拥有40多个外购及自建数据库,资源总量达200TB,还搭建移动图书馆、电视图书馆和盲人数字图书馆等平台,推出各类社交、视频媒体官方服务号,为省内读者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无障碍的数字阅读服务。


加大普惠性阅读资源供给


数智化发展为读者带来了“阅读的便捷”,加大普惠性阅读资源的供给则体现了“阅读的温度”。


在持续提升全民阅读品质化、普惠化水平方面,贵州发布《贵州省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围绕“书香中国”建设,着力构建“多彩贵州·书香高原”阅读推广服务体系,特别是实施的“多彩贵州·书香高原”耕读行动,引导社会资源、出版产品、阅读活动、志愿服务和阅读推广人才向乡村倾斜,书写了乡村阅读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崭新篇章。


17452968142599_a.jpg

在图书馆看书的市民。毕节市图书馆供图


在贵阳,首批“智慧书房”已实现24小时无人值守运营。这些智慧书房,读者可通过人脸识别器、扫描二维码、刷身份证等方式进入,既能免费自主阅读,还能在自动售书机购买图书,目前已相继在云岩、南明、观山湖、白云等区落地。


遵义以打造“15分钟阅读圈”为目标,以“阵地延伸”为策略,该市构建了“图书馆+城市书房+农家书屋+数字平台”的立体阅读服务网络。截至2024年年底,该市各级图书馆按总分馆网点结合模式,共建成市、县级图书馆分馆200余个。


毕节七星关区通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扩大“城市书房”建设力度,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融居民阅读与休闲小憩多功能为一体,让读者实现在线“看书”“听书”“借书”“论书”,为当地群众提供自由交流的文化沙龙,营造了浓厚的阅读氛围。


普惠化阅读,既是文化公平的体现,更能激活基层文化活力。


“以前孩子们放学了没什么去处和读物,现在有了乡村书屋,很多人主动来借书,还在书屋里自习做作业,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很多。”在六盘水市大湾镇海嘎村,村支书熊鹏说。


17452968146633_a.jpg

贵州评选首届最美农家书屋。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丽 摄


此外,随着“多彩贵州·书香高原”耕读行动逐渐深入,从城市到乡村,以共读共建共享为原则,将源源不断的优质阅读资源直达基层,这种从“城市核心”到“乡村田野”的阅读资源下沉,让基层群众不再为“去哪儿看书”发愁,也为文化振兴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


浸润生活的文化纽带


全民阅读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读了多少本书”,还是人们获取知识、理解世界的主要途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信息化浪潮的席卷之下,尽管阅读方式发生巨变,但阅读的核心功能从未改变。


17452968147051_a.jpg

展架上摆放的精品黔版好书。贵州画报 黎敬程 摄


今年世界读书日前夕,贵州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全民阅读活动。儿童图书音乐节、生态阅读分享会、好书推荐会、主题讲座和书展及旧书流动等层出不穷,掀起了全民阅读活动的新热潮。


“这些跨群体、跨地域、跨平台的全民阅读活动,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隔阂,让阅读更多维、更广泛地走进大众生活。”贵阳市南明区图书馆馆长迟敏说,阅读能改变一个人,也能润泽一个社区。


今年3月,2024年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获奖名单揭晓,南明区光和城市书房获得“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奖”和“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两项奖项,成为全省唯一获此奖项的图书馆。


17452971695851_a.jpg

南明区光和城市书房。南明区图书馆供图


迟敏告诉记者,光和城市书房由南明区文体广电旅游局与贵州中泓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共建,被网友称为“长在半山腰的图书馆”。目前,馆内有精品藏书1.5万册,自2023年初开放以来,坚持全年不休,每日开放12小时,每周84小时不间断服务,以“阅读+”为文化纽带,成为了社区群众家门口的“精神粮仓”。


在黔西南州册亨县板万村,依托当地天然喀斯特溶洞而建,将书香和自然美景相结合的溶洞图书馆,把阅读空间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了一方“精神栖息地”。


“在碎片化、快节奏的时代,阅读是一种重新连接的方式,是文化的延续,是精神的留存,只有想方设法为孩子创造更多走进图书馆的理由,才有更多走进阅读的可能性。”黔西南州册亨“大山小爱”志愿者协会秘书长周蓓蕾说。


17452970001243_a.jpg

册亨板万村的溶洞图书馆。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蔚 摄


据了解,溶洞图书馆是册亨县“大山小爱”志愿者协会建设并运营的第8所图书馆,此前在兴义市、贞丰县、望谟县等地还开设了巧马镇巧合图书馆、望谟县WarM图书馆、威舍镇梦生图书馆、贞丰县JoinFun图书馆、贞丰县珉球书院等,这些图书馆惠及周边50余万人,藏书13万余册,注册读者1.5万余人。


通过图书馆的建设和运营,“大山小爱”将常态化系统化阅读陪伴纳入了乡村支教的整体,让阅读从被动供给转向精准滴灌,使得文化纽带更有生命力。


【记者手记】变与不变之间,书香依旧


“新技术+新场景”所带来的全民阅读新气象,不只是阅读方式的转变,更是阅读理念与格局的更新。


无论是城市书房的智能化阅读,还是乡村图书角的温馨灯光,每一种形式的背后,都是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是对文化传承的敬意。


在这个属于阅读的日子里,让我们静心打开贵州这本书,在字里行间遇见更广阔的世界,也遇见更深刻的自己。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上一篇:以好作风促新作为|牢记嘱托 展现新风采

下一篇:稳、进、好!三个维度看一季度贵州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