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为统一大明江山,派军30万到云南平边,后在今贵州安顺一带驻扎下来,实行屯军屯田,建城戍边,并“调北填南”,从中原、江南、巴蜀等地调集无数能工巧匠进驻黔中,让驻军在此建造房屋、开垦田地、繁衍生息。安顺屯堡人至今沿袭着“八大碗”宴席礼仪,其中油炸茨菇、松糕粑、盐菜扣肉等菜肴,成为浙黔“山海情”餐桌上的“活化石”。
一张木桌,八道烟火。明初‘调北填南’的军令,让江南与黔中的滋味,在此相认。
茨菇,江南水田的馈赠。戍边将士将它植入黔中梯田,酥炸后撒上贵州的辣椒面,是一道可口的小吃。
松糕粑——糯米和粳米混合在一起,撒上紫苏籽,杭州的糯,黔中的野,在蒸汽中交融。
江南梅干菜扣肉穿越六百年,在黔中演变为盐菜扣肉。一蒸一扣间,肥腴化作戍边者的能量,咸香是离乡人写给故土的家书。
一双筷子,连起山海。衔接起“调北填南”的军令到“山海协作”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