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岭:深化教育改革 穷县办起大教育
来源:安顺市广播电视台    发布日期:2019年01月14日

  近年来,关岭作为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县,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教育投入力度只增不减,仅用三年时间,教育投入近15个亿,加强教育帮扶,让每一个孩子 “有学上”;优化资源配置,让每一个孩子“上好学”,倾尽全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随着清脆的下课铃声,花江中学的学生们纷纷走进饭香四溢的学校食堂,有序地排队打饭。中午能在学校吃上可口的饭菜,对贫困山区的孩子们而言,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关岭自治县花江中学学生  陶盈:“今天我们吃排骨,然后还有这个豆腐皮,还有肉丝炒青菜,基本上每天都有肉吃,也很好吃。

  花江中学是关岭自治县最大的初级中学,全校共有2633人,其中住校生就有2400余人,辐射覆盖花江镇近90000人的子女读书就学。从2012年3月起,学校就开始为学生供应免费“营养餐”,学校‘营养餐’几乎都是‘三菜一汤’,供餐标准不断提高。

关岭自治县花江中学营养餐负责人 杜兴益:“我们每个星期都提前做好下一周的菜谱安排,而且每天菜不重复,我们现在每天营养餐就餐学生在2600人左右,我们每天采肉量按照每个学生不低于一两的这个标准。

  为保证学生不因生活困难而辍学,除中午按标准提供免费营养餐外,学校还对晚餐餐费进行了下调,针对特困学生实施三餐全免措施,让学生在学校能够安心学习,也有效地减轻贫困家庭经济负担。

关岭自治县花江中学学生 申跃菲:“我们早晨三块,下午饭也是三块,中午都不交钱的,一个月只要120元,学校还有补助,所以基本上不会向家里面要多少钱。

  在距离花江中学40分钟车程的顶云新区,关岭思源实验学校是关岭目前启用的具有规模的易地扶贫搬迁户子女安置学校。在这所学校的每个班级,或多或少都有搬迁而来的学生,人数较多的班级甚至达到了40人以上。对于从农村搬迁到县城的学生,老师们需要花费更多的爱心、耐心去展开教育。

关岭自治县思源实验学校老师  陈家敏:“有的甚至连幼儿园都没上过,就直接进入一年级,我是抽时间给他们进行辅导,慢慢的培养。

  在老师用心、用情的关怀教育下,如今搬迁户的随迁子女们在新学校里,正享受着现代化的优质教育。音乐教室、舞蹈室、计算机教室、足球场、篮球场等应有尽有。校园到处弥漫着浓郁的学习氛围,各类文化长廊遍布学校走廊、寝室走廊,精心布置的各种教育宣传挂图覆盖每个角落,孩子们从山里娃变成了城市读书郎。

关岭自治县思源实验学校学生  杨贤芬:“以前去学校的时候坐车最低都要坐半个多小时,现在几分钟就到了,环境特别好,以前的学校没有足球场,现在的学校有了。

关岭自治县思源实验学校学生  朱天涯:“我最喜欢的就是音乐,每到下课的时候,下午课外活动的时候我就会去学习。

  如果说思源实验学校是充满温情的“代表”,那么同样在顶云新区的另一所学校关岭民族高级中学就是文化的“招牌”。在关岭民族高级中学的刺绣课堂上,在民族课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正认真绣着一幅幅精美的刺绣作品。

关岭民族高级中学七年级学生 李森森:“不仅能够让我们学到一门技巧,还能把本地的文化发扬下去。

  关岭是少数民族自治县,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索岭儿女。在少数民族特色教育上,关岭民族高级中学以“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为民族特色教育办学宗旨,将民族文化教学纳入常规课堂教学,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不同的民族文化课程。

关岭民族高级中学老师 刘芝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我们分成了民族刺绣、民族音乐,民族音乐里面有盘江小调、有关岭的芦笙、民族体育里面有花棍舞,有舞龙,美术里面有苗族刺绣,苗族刺绣里面有马尾绣、十字绣、还有传统的工艺绣,布依刺绣里面我们含得有剪纸工艺,是比较丰富的。

  民族文化教学,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的同时,也获得了外界的诸多关注,打响了关岭民族文化品牌。在今年的11月份,学生演绎的苗族花棍舞就登上了全省少数民族运动会的舞台。同月又在全国教学成果珠海站展演了民族刺绣,引起众多关注。

关岭自治县教科局局长  刘勇:“因为关岭是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主要是挖掘民族民间文化。像关岭民族高级中学,把少数民族的一些舞蹈,融入到学校的社团活动,像新铺的盘江小调融入到学校学生的社团,再一个把关岭化石公园的化石文化、岗乌中草药文化融入到校园社团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民族民间文化的认识,同时让学生从这方面着手,提升学习兴趣。

  教育是发展之本、和谐之要、民生之基。近年来,关岭县委、县政府确立了“教育兴县”、“扶贫先扶智”发展战略,把教育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把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牢固树立“穷县办大教育”的理念,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和脱贫攻坚的奠基工程,整体推进义务教育健康、持续、协调发展。

关岭自治县教科局局长 刘勇:“近三年来我们关岭对教育的投入在15个亿左右,可谓是穷县办大教育, 2018年我们投入了将近3个亿对乡村学校进行改薄(改薄工程),对县城学校在软实力上进行提升,同时在师资的配备上进一步优化。通过多方的合作,多方的提升,来把关岭的教育办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近三年来,关岭多次荣获贵州省实施教育“9+3”计划先进单位、安顺市“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先进县、安顺市师德师风先进集体等殊荣,“穷县办大教育” 初结硕果。

新闻联播记者章爽爽 吴琪 外宣:刘庆 涂文俊 报道


上一篇: 我市多举措推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下一篇:社区基层干部的“两会”期待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