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医疗卫生服务政策不断向农村倾斜,医疗扶贫持续发力,医疗信息化建设、卫生院建设等等一系列医疗卫生工程在农村贫困地区得到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越来越规范,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特别是贫困地区的群众,真正享受到了优质的医疗服务。
西秀区文星村村民王小满,原本在外务工的他由于检查出尿毒症,面对昂贵的医药费,他不得不放弃工作回家治疗,一下子因病返贫了。在得到“四重医疗保障”及农村医疗保险政策扶助后,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他家里的负担。
西秀区旧州镇文星村 村民 王小满:“假如没有报销的情况下在14万元左右,有这种政策的报销要好的多,个人就是一万多块钱。”
2018年,全市持续推进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将家庭医生辐射到整个村寨。王小满也因此有了家庭医生。每周,家庭医生胡劲松都要到王小满家,对他做常规检查,实时掌握他的病情。
西秀区旧州镇文星村乡村医生 胡劲松:“他们随时一个电话打去,我们就来,每一年定期的最少都是4次。”
这一年,我市继续推动东西部协作,实现医疗帮扶广覆盖,青岛安顺医联体建设取得新突破。西秀区人民医院作为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医疗对口支援医院,一大早,张杰正在给前来就诊的病人做检查。张杰是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第二批援黔专家团队中的一员,作为一名眼科专家医生,到西秀区人民医院后,在医院现有条件基础上,把“完善诊治”的思想贯穿到眼科会诊等实践中,开展新的检查和治疗项目,将科室逐步从“体检科室”向“治疗科室”转变。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援黔专家 张杰:“随着治疗科室的进一步发展,以后除了门诊的治疗操作以后,我们还要逐步的开展手术,逐渐把手术开展起来为更多的广大市民服务。”
东西部协作,更好地丰富了我市的医疗资源,此次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第二批援黔专家团队,涉及有内科、放射科、外科和眼科,经过各专业医师的帮助、指导,各学科之间相互提升,相互促进。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援黔专家 田蓝天:“我们这次与上一批有所不同,因为上一批已经在相关的科室做了一定的工作,我们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推进,下一步侧重于学科的规划,把科室的医生进行专科化。”
仅在西秀区人民医院,开展门诊急诊疗人次1560余人次、教学查房次数20余次、业务培训80余次、开展手术例数30余次、手术示教20余次、会诊及疑难病例讨论210余次。
这一年,依托多彩贵州“广电云”村村通工程成果,实施远程医疗“村村通”工程,形成了村乡可视系统工程和卫生计生专网工程。在西秀区大西桥鲍屯村,王晶玲夫妇已经利用电视,通过“贵医云”与医生进行远程视频问诊。从打开电视到诊断完毕,整个过程不超过十分钟,大大缩短了病人排队挂号的流程。
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屯村村民 鲍茂斌:“遥控器一按,把“贵医云”放出来,要看哪些病,找哪个医生,拨通以后医生就可以面对面和我们问询病情。有些小病,她可以介绍你吃点什么药,就可以不用到医院,所以说非常地方便。”
这一年,全市卫计部门全力助力极贫地区脱贫工作,通过医疗扶贫助力大营镇推进脱贫攻坚进程。
紫云自治县大营镇是全市两个极贫乡镇之一。以往,卫生院只能医治感冒、发烧等常见病症,病情稍微严重的病人只能送往猴场镇卫生院或者县人民医院。随着近年来医疗扶贫的大力投入,大营卫生院的医疗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紫云自治县大营镇大营村村民 黄鹏:“以前大营这里看病一点都不方便,医生的技术也不高,人员都很少,现在医院搬上来,设备都很齐全,医生技术都很高了,现在在附近都可以看病,哪样病基本上都可以治疗。”
就医条件改善了,前来就诊的群众也越来越多。据介绍,大营卫生院未搬迁前,2017年全年就诊量2.2万人次,搬入新址后,仅5个月的时间就诊量就超过了2017年。目前,总投资2400万元的新卫生院主体工程已完工,预计今年中旬可投入使用,届时,大营镇的医疗卫生环境将会得到更大改变。
2018年,全市建档立卡农村贫困户签约率达100%,全市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合531366人,全市资助参合保488589人,参合(保)率为100%。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就医补偿报销18.2922万人次,实际补偿达90%。推进260个村卫生计生室改扩建项目、176个深度贫困村卫生室和758所农村中小学校医务室校医室配备全部完成。
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 杨平:“我们实施了百院建设,乡镇卫生院的提档升级,还有乡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远程医疗服务等等这些为我们老百姓看病就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看病贵的问题,看病远的问题三大问题我们都在逐步的在给予解决,应该说去年一年的进展很好。那我们从2019年说,我们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两个数据相连通,相融通,相共享,这样的话实现我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整合,为老百姓提供一个非常方便的查询、就医的看病的等等全方位的的服务。”
新闻联播记者:章爽爽 报道
下一篇: 市领导开展新春走访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