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学《2025年AI指数报告》称,去年全球AI市场规模已突破3900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8万亿美元,美国和中国仍然是全球最重要的双引擎,中国AI产业在2024年已超过700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这背后,离不开国家‘十四五’规划以及‘加快人工智能与基础研究深度融合’的战略部署。”8月27日,在贵州数字产业生态合作交流推介会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郑纬民介绍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郑纬民。旷光彪 摄
郑纬民说,AI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模型越来越大、算力需求快速增长。事实上AI在各行各业都已开始爆发式应用。在医疗领域,AI辅助诊断已进入临床;在教育领域,AI个性化教学正在走向普及;在制造业,AI提升了工厂的智能化水平;在金融领域,AI风控和交易系统已成为标配。AI正在全面渗透产业链,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
“在当前科研领域中,存在信息爆炸,科研人员应接不暇、跨学科壁垒严重、科研周期漫长、成本高昂、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情况。”郑纬民认为,在所有AI应用方向中,科研是潜力最为巨大、需求最为迫切的领域之一。
郑纬民说,贵州算力充沛,数据、算法都位居全国前列。贵州在大数据发展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很看好贵州大数据产业的未来发展,要提高大数据的利润率,踏实前行,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做好攻坚,贵州大数据产业前景无限。”郑纬民期待满满。
郑纬民表示,在当前的背景下,也非常高兴地看到无相智研团队在积极探索,面向科研场景的跨学科平台,打造无相科研大模型。不仅能帮助科研人员更快地读懂文献、构建知识图谱,还能在实验设计环节提供智能化的支持。
据了解,无相智研是一家专注跨学科科研学术大模型的平台公司,由顶尖科学家和行业专家组成,领衔首席科学家郑纬民院士,以及来自清华、上海交大、成都电子科大等高校的专家教授坐镇,确保技术前沿性。创始团队来自阿里巴巴、贝壳等互联网大厂,具备AI算法开发、产品运营、科研管理和产业落地的全链路能力,平均经验超过10年。公司致力于为医疗、生物医药、先进材料、能源、高端制造、环境、信息技术、农业、空天、金融科技等领域提供垂类模型与专业解决方案。